拜将坛游记


杨景贤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到汉中游览过拜将台,那时的拜将坛规模很小,只有一块平台和一座石碑,但亦引发了我对拜将台的一些感慨,特赋诗《拜将坛抒怀》:
少时落魄胯下辱,
能屈能伸伟丈夫。
雄才韬略无人识,
壮志难酬心悲苦。
朗朗月下追奇才,
萧何慧眼识明珠。
旌旗猎猎鼓声隆,
登坛拜将掌兵符。
十面埋伏奇计出,
垓下一战灭项羽。
大汉一统神州地,
功高震主遭人妒。
谋反罪名难洗刷,
一代名将遭杀戮。
如今空有拜将坛,
韩信英魂已千古。
事隔40多个春秋,我再度来到拜将坛,已是今非昔比,旧貌变新颜了。拜将坛的门楼是汉式建筑,灰瓦灰墙,古朴厚重,稳若泰山。在拱型大门上方有一黑色的匾额,上刻“拜将坛”三个金色大字,书法古朴典雅,这是书法大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所题。走进大门,西汉大将军韩信的雕像映入眼帘,韩信的雕像坐落在高高的平台上,将军身穿铠甲,衣袂飘飘,左手紧握宝剑,右手托着大将军印,目视前方,英姿勃发,威风凛凛。大将军的八面威风体现的淋漓尽致。雕像的脚下有一咖啡色的大理石,上刻“汉大将韩信”五个金色大字。拜将坛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
雕像前的东西方各有一块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仍是舒同题写。碑阴刻有韩信登坛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摘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传》。西碑阳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足以看出人们对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颇有微辞,以及对韩信悲剧的同情。这块石碑就是原来拜将坛的石碑。
北台上建有一亭,周边绿树掩映,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气势雄浑壮阔。亭前立一石碑,未注意石碑上的内容。北台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正是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军事大舞台,充分展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拜将之后,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击败章邯等三王,平定三秦。然后率兵伐魏、举赵、降燕、定齐、灭楚,为刘汉王朝建立了赫赫战功,拜将坛实际上就是汉王朝的奠基台。天下大定后,韩信被封为楚王,与萧何、张良称汉兴三杰。汉王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降韩信为淮阴侯。汉王十一年,韩信被吕后设计斩杀,一代名将走向了不归路。韩信的成败与一人关系重大,这个人就是汉丞相萧何,举荐他为大将军的是萧何,出主意擒获韩信的亦是萧何。所以有“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之说。当然,韩信被杀,与他政治上的不成熟亦有关系,岂不知功高震主,潜藏祸患。他应该选择像张良那样激流勇退,远离朝堂,也许结局会好一些。
拜将坛的院落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大片的月季花美丽绽放,五彩缤纷。院中的水塘碧水荡漾,成片的魚儿在水中畅游,煞是好看。水塘边有亭台楼阁,假山怪石,小桥流水,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池塘周边的花草树木长势葳蕤,生机盎然。五颜六色的花儿夹杂其中,倒影在水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人看不够,爱不够。将拜将坛与园林有机结合,是个很好的创意。有园林的映衬,拜将坛显得更加生动,更具活力,更加富有内涵。自然也更加美观,更具观赏性了。








(杨景贤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