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游览记

红旗渠游览记
杨景贤
到河南林州旅游,红旗渠是必须的打卡之地。这里不仅有红旗风景区、纪念馆,最重要的是红旗渠精神,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和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弘扬民族精神,到这里参观学习,就是一种精神滋养。
我们一行人来到红旗渠风景区,黑黝黝的大门非常宽阔,很有气势。上面镂空雕刻“红旗渠风景区”六字红色大字,鲜艳夺目。是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大家沈鹏题写,字写的气韵生动,古朴典雅。进得景区,只见绿树成荫,鲜花绽放,池沼荷塘,生机盎然。景区竖了一块牌子,对红旗渠风景区作了简要的介绍,对于了解红旗渠很有帮助。红旗渠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景区的右侧,有很多雕塑,都是介绍历代著名水利工程的,如新疆的坎儿井,西门豹治邺,李冰凿离堆,孙叔敖开芍陂等等。雕像很生动,很好的再现了当年治水的场景。前行不远处,一座花岗岩纪念碑高高耸立,上刻“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八个红色大字。在不远处,有一个黑色的纪念碑,黑体绿瓦,造型独特。上面刻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的题字“红旗渠纪念碑”六个金色大字,彭冲的书法很有造诣,写的遒劲有力,有观赏性。碑的另一面刻有“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茫“,介绍了红旗渠精神的实质内容和精神内涵。来到“红旗渠分水闸”,有一座二层小楼,一层是三个拱型的砖门,二层塑一面党旗,顶部三个镂空红色大字“红旗渠“,这是书法大家郭沫若先生所书。这三个字笔划纤细,显得缺乏力度,与他以往的书法风格有些不同。这里的分水闸是一干渠和二干渠,是红旗渠的两大主干渠,干渠都是用花岗岩砌就,渠水缓缓的流淌着。有一幅硕大的照片记录了当时干渠通水的动人场面,人山人海,彩旗飞舞,十分壮观,那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时刻,那是一个幸福的时刻。这张照片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此时,我们看到一些青年人来参观红旗渠,他们是青年学生,在红旗渠分水闸前面展开火红的团旗,进行合影留念。传承红旗渠精神对青年一代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来到红旗渠纪念馆,纪念馆玻璃体建筑,恢宏壮观。大门上方雕刻“红旗渠纪念馆”六个大字,字写的端庄大气,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大家赵朴初题写。展厅宽阔、高大、明亮。通过大量的实物、雕塑和图片,展现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前言中所写“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运用原始的劳动工具,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一大型雕塑呈现在眼前,六人合力撬起一块巨石,显示了一种不屈不挠精神力量。当年林县水荒严重,老百姓吃水的难度大的超出想象。一些老旧照片显示了当年老百姓吃水之艰难,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用毛驴驮水,人力挑水,行走数十里,水来的真不容易啊!有一雕塑非常感人,在一破茅屋旁,有一百姓跪在地上,高擎双臂,仰天呼喊,好像在呼喊苍天,向老天要水。他的身旁有一倒地的木桶,空空如也。画面让人悲怜,从中可以想象到那时的百姓对水的期求是多么的强烈啊!“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下,老百姓的日子比黄连还要苦啊!
太行人民一直在与命运抗争。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凿山开渠。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的人们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塘,与缺水的命运进行着持续的抗争。元代修建了太平渠,明代修建了谢公渠,清代修建了七条引水渠,民主政府修建了抗日渠、爱民渠和荷花渠。到新中国成立前,林州人民共修建了大小长短不等的18条引水渠。但这些引水渠远远达不到人民的生活需求,缺水,依然严重的缺水,水仍然困扰着老百姓的生活。解放后,党领导人民治山治水,战天斗地。到1959年,先后修建了淇湳渠、淇北渠、英雄渠、天桥渠等大型引水渠和要街、弓上、南古洞三座中型水库。为了圆一个水的梦,林州人民勇往直前地追寻着,奋斗着,就是要在大山上开拓出希望的长渠,这个长渠就是今天的红旗渠。上世纪60代战太行建成红旗渠,谱写了人生的壮歌,创造了人间的奇迹。当时的艰苦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十万大军的住宿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建设者们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在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下,他们却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了不起啊!伟大的建设者!



展馆展出了当时人们修建红旗渠的一些工具和用具,如铁钎、木桶、马鞍、锅碗瓢盆、暖瓶、铁水壶、收音机、电话机等。有一张照片,记叙的是人们凿山开石的场面,他们挥汗如雨,干的热火朝天。山体上还挂了一面锦旗,这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褒奖。有一副照片是三个女青年砸钎开石的照片,她们本来是青春靓丽的爱美时期,却奋力战斗在工地上。“千人千双手,万众一条心。党委给任务,坚决要完成。”她们是青年突击队的成员,承担着急难险的任务。一张开闸放水的照片,令人振奋!大水像巨龙般奔涌而出,水花四濺,水雾弥漫,十分壮观!现场观看者无不欢呼雀跃,激动万分,尽情欢庆这幸福的时刻。有一幅照片,几位留着白色胡须的古稀老人笑的合不拢嘴,显得十分开心。他们被水折磨了一生,受尽艰难,吃尽苦头,如今终于告别了缺水的艰难岁月,不再为吃水而苦恼了,巨大的幸福感萦绕在心头,怎能不开心呢?
来到红旗渠,青年洞是必须要看的,它是红旗渠的重要工程之一。这天气温很高,我们一行冒着酷暑来到了青年洞,沿途需要攀爬不少台阶,一会儿便汗流浃背,斗大的汗珠从脸颊上滚落下来,但没有感到有多疲累,也许是受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作用有关吧?来到青年洞,一个巨大的隧洞呈现在眼前,这个隧洞要比一干渠和二干渠大的多,这里的水呈碧绿色,水质很好。青年洞由于开凿在山体中,显得很有气势,隧洞上方塑有党旗,红彤彤的,十分醒目。“青年洞”三个大字为书法大家郭沫若所题,这几个字一看就是郭沫若风格,写的蛮有水平。隧洞的右侧有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字,“山碑”两个大字写的很见功力,没想到李先念主席的书法功底这么深厚,也为青年洞增色了。

1960年11月,红旗渠工地党委决定修建青年洞路段,当时由总指挥部共青团分工负责,在全县民工中抽出了300个青壮年来修建,因此得名青年洞。1960年2月动工,县委和总指挥部领导技术人员通过现场考察,确定开凿隧洞。修渠的年轻人发挥聪明才智,苦干加巧干,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了“三角炮”、“瓦缸窑炮”、“连环炮”等爆破凿洞新技术,使每日进度由0.3米渐渐提高到2.8米,工程效率提高了九倍多。1961年7月15日,青年洞成功凿通,此工程有效地解决了安阳市人民三年困难时期的饮水问题。我们禁不住为青年人的的智慧、勇气和闯劲感叹!
红旗渠引来幸福水,一切都活了,有了水,粮食大幅度增产,比过去增产近十倍;有了水,可以多种经济农作物同时并举;有了水,荒山种树,森林覆盖率达到40%,改善了生态环境;有了水,发展畜牧养殖业有了保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红旗渠的诞生,促进了林州的经济发展,增加了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长渠如歌,高山是碑。林县人民用实际行动和成果证明,挑战大自然,没有精神的支撑,是不会成功的。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穿太行,引漳河,1500公里干渠见证了30万林县人民10年的艰辛历程。红旗渠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提升民族气质,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杨景贤摄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