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筑梦文学路

标签:
文化 |
杨景贤
前不久,朋友李平先生拿来他的长篇小说《浮桥》,让我为其作序。过去我曾为朋友作过序,但李平先生请我为其作序,我感到有些出乎意料。因为李平先生是文学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在文学殿堂里遨游了数十个春秋,曾是一名红极一时的军旅作家。李平先生在文学圈结识名流大家甚多,应当找一位名家作序才是,先生请我这个“门外汉”为其作序,不免有点“受宠若惊”了。
李平先生少年从军,曾在军营生活了十几个春秋。他是有文学天赋的,正是这种文学天赋,让他迈进了文学殿堂。记得我当年采访著名作家陈忠实时,他说道,作家是需要天赋的,没有天赋,是当不起作家这个名号的。李平先生很早就显示出在文学方面的天赋,由此,他得到部队的重点培养, 使他获得了宝贵的学习和深造的机遇。
在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先后到广州中山大学、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南京大学作家班深造。这对于李平先生的成长来说,实在是太幸运了。这三个阶段的学习生活,让他得到了不同的收获。首次踏进大学校门的李平先生,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学养,为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文学院被称为作家的“黄埔军校”,在这里进修者都是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通过学习交流和相互借鉴,使李先生的创作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今后的创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南京大学作家班学习期间,李平先生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文学底蕴。
李平先生曾对笔者说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生活,自己的收获是不尽相同的。可以归纳为知识—人生—生存三个方面。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李先生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自己主要收获的是知识,尤其是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知识;在鲁迅文学院进修期间,主要是在研究与探讨人生,在读懂人生和人性方面下了功夫;在南京大学作家班深造时,对生存有了新的感受和深刻地认识。客观地说,李平先生对三个阶段的学习生活归纳的十分到位,知识的储备是从事文学创作的重要前提;读懂人生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必备条件;认识生存的意义,才能明确人生的真谛,也才能写出对现实有冲击力的作品。
李平先生的文学创作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的。开始李平先生痴迷于电影、电视剧剧本的创作,曾在三年时间内创作出十几部电影和电视剧剧本,总计40余万字。这对于一个文学新人来说,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将自己的作品拍成电影和电视剧,是很多作家的企骥和梦想。但要实现这个梦想却殊属不易。文学的殿堂是神圣的,若想踏进这个殿堂却是非常艰难的。
李平怀揣着企冀和梦想,将自己的剧作一本本地寄出,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梦想的破碎,作品被一本又一本地被退回。看到自己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所付出的心血和劳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对李平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了。虽然李平先生作为编剧之一曾经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组织拍摄他的上下集电影剧本,后来却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拍成,只是发表了剧本。电影和电视剧本创作的苦恼使李先生心里塞满了困惑和失望。此时的李平将心态平静下来,开始反思自我:我的读者在哪里?我的文学之路究竟在哪里?


李平将创作的激情冷却下来,冷静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结论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没有遵循文学创作的自然规律,没有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于是李平迅速更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他毅然放弃了“触电”,改写小说,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果然,“改弦易辙”后的李平先生,摸到了成功的门径,他创作的第一篇也是第一部中篇小说《哦,实习排长》在《小说天地》上发表了。手捧着变成铅字的作品,李平心潮涌动,激情难抑,甚至有一种想大哭一场的感觉,此时的李平太需要一场情感宣泄了。他对自己的小说处女作非常珍视,究竟读了多少遍,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三年的创作生活,李平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和挫折,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劳动,如今终于有了收获,怎能不激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李先生深深地悟到了这句话的意义。《哦,实习排长》是写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写出了军人生活的酸甜苦辣,所以赢得了成功。因此,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对于一名作家来说,永远不会过时。初战告捷,为李平先生的创作注入了激情。此时的李平将业余时间都用在爬格子上了。他笔耕不辍,文思泉涌,从1985年4月到这年年底,李先生先后创作出五个中篇、六个短篇,仅仅8个月时间,他就创作出20多万字。这对于一个年轻作家来说,是一个不俗的成绩。当时,有人称李平先生是“连珠炮作家”,因为他在同一个月里,在不同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
由于在文学刊物上频频露面,李平的作品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和好评。《死魂》是李先生发表在《星火》头题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是描写老掉牙的土匪抗日的故事。李平先生将这部作品写得悬念迭起,波谲云诡,每个细节既出人意料又意味深长。评论家对他的这部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死魂》尽管在莫言的《红高粱》之后几个月发表,写了同一时代同一类型的人物。但在他笔下的绿林与莫言的绿林迥然不同。《红高粱》系列中的各个写得刚毅顽勇,气贯长虹,读来使人回肠荡气,潇洒豪放。但《死魂》中的乔八却写得侠义忠勇,简练生动。前者更侧重浪漫主义情景,后者更侧重于现实主义笔法。”看来李平在人物的塑造上有自己的技巧和心得,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李平先生的创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他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叙述按部就班。但读起来却很有感染力。上世纪80年代的李平是中国文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成为青年作家的佼佼者。如果他能执著地创作下去,也许会在文坛上成就大名。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因为人生轨迹的变化,他渐渐地淡出了文学圈,这也许是李平先生人生的一大憾事吧!
长篇小说《浮桥》是李平先生在21世纪初所创作的一部作品,说明文学情结仍然萦绕在李平先生的心头。《浮桥》这部作品人物并不多,但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并没有“浓墨重彩”,而是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笔墨平和而简约,让人们从一种淡淡的气息中去感受人物的心灵世界和性格特征,从中感受到作者不凡的文字功底。李先生的文笔朴实简约灵动、其行文风格与当红作家贾平凹有些相似,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部作品是写挂职干部的,李平当年有过挂职的人生经历,积累了这方面的生活素材,所以写起来驾轻就熟,十分顺手。
《浮桥》的主人公牟之友是一家刊物的副总编,在一个乡镇挂职副书记。由于作者有挂职经历,融入了个人的生活体验,所以他能将这段生活写得真实自然,全方位地展示了城市与农村生活场景。让人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用较大篇幅写了牟之友与女青年檀香之间的爱情。牟之友是在挂职途中偶遇檀香的,后来发展成为情人。而且檀香左右了他的人生轨迹。牟之友的“出轨”与家庭生活不美满不无关系。他与妻子的关系比较“冷”,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是一对没有爱情维系的夫妻。所以当他遇到年轻貌美、善解人意的檀香后,随之燃起了爱情的火花,并很快坠入爱河。
此时的牟之友方体悟到爱情的甜蜜和可贵。他爱檀香不是猎艳,不是玩弄女性,而是融入了真情,产生了爱情。牟之友十分珍惜这段感情。这段感情对他落寞的心灵是一种慰藉,也让他悟到了爱情的真谛。所以当檀香意外离世后,他顿时有一种“天塌地陷”的感觉,刚刚燃起的爱情火花熄灭了,这让牟之友痛不欲生,万念俱灰。于是他看破红尘,最终选择了出家这条路。牟之友出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并不显得突兀。作者早在开篇就为牟之友的出家作了铺垫。那位神秘而似有似无的“红颜鹤发老人”的多次出现,即为牟之友的人生结局做了很好的铺垫。牟之友青睐佛学,尤爱玄学,对神秘学颇有研究。他曾数次为一轻局局长温有名预测凶吉。他心爱的人意外离世,这对牟之友的精神打击是十分沉重的。他无法承受这个残酷的现实,遁入空门是为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也是一种必然的结局。


《浮桥》虽然是以一个挂职干部的挂职生活为主线,但也涉及到反腐、下岗、股市等诸多热点话题,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透视,对当前社会具有针砭意义。作品中不乏撞击心灵的警句,如作者对悲剧力量的诠释,就发人深省。“生命的悲剧力量在于抗争后的失败。就拿人类来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者的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就没有真正的力量……”这段话很深刻。悲剧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勇敢的抗争,逆来顺受是是弱者的表现,是形不成悲剧的力量的。
作者对一些社会现象也进行了精妙的点评,“上边的捉弄下边的,下边的胡弄上边的。老的捉弄小的,小的胡弄老的。丈夫胡弄老婆,老婆胡弄丈夫。”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假话连篇,相互欺骗,成为一些人的处世之道。这是做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