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心得】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2019-12-12 16:43:54)

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让孩子学会使用得体、明确、让人舒服的语言与人交流的课程。因此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为: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发展阅读趣味;锤炼阅读意志。朱老师分享的教学策略更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立足儿童,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想读书

如今的孩子读书习惯不好,原因之一是兴趣欠佳。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方式很多,比如老师组织一场故事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家长每天陪孩子读书一小时等活动,为孩子做读书的榜样,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浓郁的书香氛围。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就会感知到读书的乐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意义,从而喜好读书。

二、读懂作品,读书指导不可或缺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好读书、读书好、多读书,但很少予以指导 ,学生读书处于盲从,难以成“型”。常言道:“不成规矩难成方圆。”所以我们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读的书籍,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成为一个会读书学习的人。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如何边读边记、读诵相宜,引导他们如何读写并存、读悟结合,从而养成读书动笔、读书思考的习惯,做好摘录、记好笔记,并及时写下心得体会。譬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之前,老师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三国演义》,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作家及作品和有关的奇闻逸事,向学生介绍三国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以及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性格特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和积极探究的兴趣。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纠正个别学生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读书习惯,指导学生积极思维和逆向思维——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或“为何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三、训练思维,强调个性体验

要想让孩子真正地深入文本,老师要以开放的话题联结阅读内容,以自主选择引导孩子抒发阅读体验,以多形式反馈增加阅读趣味。

1.以开放的话题联结阅读内容

阅读单上开放式的话题,能让班级读书会成为活泼的活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

比如,共读《我是白痴》后,朱老师出了两道题:

第一道给学生:读完书,你产生什么联想了?给彭铁男写封信,同他分享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吧。

第二道给家长:亲爱的家长朋友,如果您也看了《我是白痴》,请描述一下最打动自己的情节。并说明理由。(写完之后记得给小朋友看一下。)

2. 以自主选择抒发阅读体验。

没有个性体验,就没有真正的阅读。理想的阅读,是不需要外部作用参与的。但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就要特别注意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比如,共读了《戴小桥全传》后,杜老师出了五个题目,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完成。

题目分别是:写一篇读书笔记;给作者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选择书中一个情节,画出来;如果戴小桥是你的同学,你会喜欢他吗?请说明理由;班级里有没有和书中人物很相像的同学,如果有,请说说他们的相似点。

结果选择第三题的学生最多,这完全符合学生的特点。有意思的是,很多选择第三题的孩子,在画面上留下了许多文字。有的是写给作者的信,有的是图画的说明,有的是自己的阅读体会等等。

所以,当孩子们获得了自主选择权时,他们就会积极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甚至在表达形式与内容上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并以此为乐。

3.以多形式反馈增加阅读趣味。

做语文教师的,说到读,就会想到写,可小学生不是这样想的。现在相当多的孩子不喜欢动笔,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呢?朱老师建议教师要找到学生不爱写的是什么,什么是他们爱动笔的。

比如:在《洋葱头历险记》的阅读单上,他设计了:洋葱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逃出监狱。你能画一下他们越狱的线路,或者越狱的情节吗?

在《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的阅读单上,他设计了:玛丽阿姨用指南针带着孩子们去了哪些地方?如果你有这样的指南针,你最想去哪里?理由?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的阅读单上,他设计了:奇境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你有没有想过,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奇境?想象一下,很有趣的,想好了,可以画出来,如果你不会画,可以写出来。

读完书,写数百字的读书笔记是多数孩子不喜欢的。简单机械地仿写作者的笔法更对孩子无益。但画一画,猜一猜,想一想都是孩子愿意花时间去完成的。其实一次全身心投入的画一画,一点不比写读书笔记省时省力。多形式的反馈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趣味,可以让学生在书本和自己之间多走几个来回,以寻求与文本的对话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