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9-11-22 17:52: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感悟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第一次细读《叶圣陶教育名篇》中的前两部分,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那就是:小学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儿童在行为上得到新的人生观。如何获得新的人生观?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承认儿童是未被开发的天才,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在日复一日的更新中不断进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使儿童在行为上得到新的人生观”的重任落在了教师身上。教师要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更新自己陈旧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让自己走在教育思想的前沿阵地。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自我更新,,就一定不会有学生的日日新。每天的学习和反思是教师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路径。学习力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而是包括所有的人。有良好学习力的教师,他的自我更新能力会不断的提高,会随时摒除教育中的伪科学,拨乱反正,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
想到了我自己,我的学习力较差,对一些教育现象,没有自己的见解,甚至会人云亦云。也常常会被一些新颖的名词所吸引,但不知它们的来龙去脉,只是在口头上常常运用,真正的教育行为却和它们完全不挂钩,日常教学仍停留在固有的习惯动作中。当我读到叶老叙述的“由于老师不明白教育的真价值,特别容易流于偏重形式的弊端” 这一部分时,讲到下面这个现象:“教授学科,他们预先编定教案,自己怎样问学生应当怎样答,逐句话逐个动作, 一一配定了各占若干时间;到了上课的时候,只把自己问的和学生答的照所列的表表演完毕,没有不合预先设计的,连时间也没有差错,这便是这般教师的无上授课法。”读到这里,还是让我不禁为之一震,这不就是之前的我吗?我当时还洋洋自得地打着高效课堂的幌子,把自己的课堂划分得很精确:问几个问题,学生应该怎样回答,老师应该怎样应答,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如果能够完整的执行教学方案,则喜上眉梢,认为这堂课很成功。一旦有教研员来听课,首先就想学生配合的怎么样?有没有让老师难堪?而课堂的主体——学生,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收获,他们的精神状态如何,却没有第一个跳入我的眼帘。之所以深深地陷入这样的教育误区,就是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明确。教师的存在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教师的使命是为了帮助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不是借助学生,让他们成为自己表演的道具。幸好我认识到了这一点。可见,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多么迫切的事情啊!
如何做到让学生日日新呢?我想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的本能、欲望和兴趣,引导他们的本能,顺应他们的欲望,扩充他们的兴趣。老师要留心儿童的本能,便可以在教育上找到扼要的手段,随时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顺着他的欲望的趋向,作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他们如愿以偿,这才是教育者最应当尽力的事务。老师要扩充自己的兴趣范围,学生的兴趣范围也会相应扩大。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雷夫喜爱莎士比亚,他的学生就喜爱莎士比亚戏剧表演;雷夫喜欢摇滚乐,他的学生就对摇滚乐兴趣浓厚。这就是由教师的兴趣扩展到学生的兴趣。学生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收获,这就做到了“日日新,又日新”。
小学教育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确定了小学教育的意义,才能不断的自我更新,成就教师自己的教育生涯,也成就学生的人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