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设计
开发区实验学校 陈翠霞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初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观察-探索-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同时提高几何的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渗透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
4。通过合作交流、自主评价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板书
|
复习提问
|
你知道的有关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有哪些?
|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预备定理。
(2)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关系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
在ABC和A1B1C1中:
∠A=∠A1,∠B=∠B1、,∠C=∠C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A.S.A;A.A.S;S.A.S;
S.S.S;H.L
|
创设情景
|
利用已有知识,能否解此题?如图,在边长为1个单位的方格纸上有ABC和BDE,猜测ABC与BDE是否相似。若相似,能证明吗?
|
当运用已知知识(预备定理和定义)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面临困难时,产生寻求更为有效的、简便的判定方法需求?
|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
探求新知
1.猜测
|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利用相似三角形定义条件,选择尽可能少的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
小组讨论
大胆猜测
|
板书
全等 相似
A.S.A 两角对应相等
A.A.A
S.A.S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S.S.S 三边对应成比例
H.L
|
2.证明
|
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证明,请学生选择他们希望首先证明的命题,逐一证明。
|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第一个命题的证明学生口述,教师板演,强调证明思路;第二、第三个命题证明学生口述)
|
第一个判定定理证明全过程
|
简单应用
|
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情境问题”
|
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
比较学生的不同证法
|
小结与自主评价
|
提问:
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那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定也是相似三角形判定的特例,若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纳入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如何描述?
|
反思和发表对本堂课的体验和收获
|
|
布置作业
|
必做题:练习题1
选做题:将课堂中的例题引申;
(1)∠ABE为几度;
(2)连结AE,ABE是什么三角形?
(3)将BED沿BD翻折,再沿BC平移后,均∠1+∠2+∠3为几度?(运动过程,多媒体展示)
|
(二)教学评价
自主评价:
在课的最后,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本堂课中的体验及收获。这种交流是开放式的。它包括知识上的收获,能力上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对老师、同伴、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本堂课进行质疑,说出心中的疑惑,谈谈自己不同的见解。
在本节课中,学生自主评价提到如下几个方面
(1)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
生1:我们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到的。
生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都是用预备定理来解决的。
(2)同伴互助。
生3:我第一次站起来讲错了,但经同学的帮助,我现在学会了。
(3)自主发现。
生4:我认为今天我们学到的三个判定定理比预备定理更加有用、实用。
(4)学生质疑。
生5:为什么全等中的A.A.S在相似三角形中没有对应的判定定理。立刻有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A.A.S没有必要去证它,困为A.S.A与A.A.S都对应于“两角对应相等”。
课后反思: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特殊关系在“小结与自主评价”这一教学环节中得以升华,在由学生认识到,把“全等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改为“相似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后,教师提出“能否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纳入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中,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描述”这一问题,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见,自主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学生一节课的升华阶段,我们提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习”,并且认为,学生长期经历自主评价,能形成价值判断意识,获得强劲的评价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
点评:这是一堂相似三角形判定的课,陈老师用类比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学习记法、读法与
寻找判定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重难点突出,师生行为和谐统一,教学效果不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