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主要特点及学习方策
(2020-10-28 19:03:16)分类: 科研任务 |
课后练习,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桥梁
课题组骨干成员
摘要:统编本四年级下册语文共有课后习题71道,类型多样化,内容涉及面广,有读书指导、阅读理解、积累运用、小练笔、综合性实践等。课后习题的设置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紧扣生活实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全册课后练习重在落实语文素养,贯穿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统编小语教材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共有课文 27 篇,其中精读课文 20 篇,略读课文 7 篇,精读课文有课后习题,略读课文课后没有习题,但课前有阅读提示,少数课后有阅读链接。精读课文一课一般有 3~4 个习题,第一题是读书方面的习题;第二、三题大多是阅读理解和语言积累方面的习题;也有的第三题是关于阅读链接方面的习题,指向课外拓展;小练笔基本都安排在最后一题,指向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一部分:全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
1.列表方式全册课后练习内容
课文 |
课后练习内容 |
每课课后练习数量 |
1.《古诗词三首 》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2 |
2.《 乡下人家 》 |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2.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和同学交流。 3.读一读,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4.选做:你眼中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
4 |
3.《天窗》 |
1.默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2.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语句和同学交流,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结合课文,说说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
|
4.《三月桃花水》 |
|
|
5.《琥珀》 |
1.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如:课文中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3.“推测”是什么意思?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下面的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4.读“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不同。 |
|
6.《飞向蓝天的恐龙》 |
1.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 2.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3.课文中的不少语句表达很准确,如“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练笔。 |
|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
1.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科技术语读正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交流。 2.“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选择其中一句话,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3.选做: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发挥想象说一说。 |
|
8.《千年梦圆在今朝》 |
|
|
9.《短诗三首》 |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2.“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 3.朗读第2首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同学交流。 4.第3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5.搜集现代诗,做好诗歌摘抄。 |
|
10.《绿》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
|
11. 《白桦》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选择几个词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洁白的流苏 晶亮的雪花 3.选做:诗歌中常常写到一些植物,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摘抄你最喜欢的一首,和同学交流。 4.交流摘抄的诗歌,写写诗。 |
|
12.《在天晴了的时候》 |
|
|
13.《猫》 |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猫的可爱讲了哪几层意思。 2.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 3.小练笔。 4.读读“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
|
14.《母鸡》 |
1.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老舍先生用词很严谨,他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母鸡真的就是这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3.《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说说两组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
|
15.《白鹅》 |
1.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 2.课文中有许多表现鹅高傲的词语,如“引吭大叫、傲然、架子十足”。找一找,分类抄下来,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高傲”写清楚的。 叫声-------------------------------------- 步态-------------------------------------- 吃相-------------------------------------- 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把鹅和鸭的步调进行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把鹅称作“鹅老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读一读“阅读链接”,和课文《白鹅》比一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在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
4 |
16.《海上日出》 |
1.默读课文,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 2.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3.选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日出,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课文描写日出的精彩之处。 |
|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
1.默读课文,理清作者由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 2.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
|
交流平台 |
1.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2.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看到了什么,再试着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
|
习作例文《颐和园》 |
默读课文,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长廊→( |
|
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 |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
|
18.《小英雄雨来》 |
1.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带着这个问题,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 游泳本领高 三 五 3.课文中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色,找出来读一读,再说说写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 |
|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
|
|
20.《芦花鞋》 |
|
|
21.《古诗三首》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
22.《文言文二则》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胤恭勤不倦。(疲倦) 家贫不常得油。(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
|
23.《“诺曼底号”遇难记》 |
1.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3.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 4.阅读链接。 |
|
24.《黄继光》 |
1.阅读链接。 |
1 |
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
1.默读课文,说一说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2.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3.选做:当王葆真的得到了一个宝葫芦时,他逐渐认识到靠宝葫芦不劳而获,带给他的不是幸福,而是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 |
|
26.《巨人的花园》 |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说说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巨人又有什么转变。 3.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
|
27.《海的女儿》 |
|
|
2.课后练习数量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 27篇,共编排课文后练习题71道。略读课文课后没有练习,但课前有阅读提示。课后练习最多的课文是《短诗三首》这篇课文,有课后练习题5道。全册平均每篇课文课后练习2.7个。相比人教版当册教材,统编版教材课文练习题有所减增加。(人教版语文四下教材课后练习平均数是1.9个)
3. 课后练习总体简介:
(1)练习题型: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题型多样,其中课后读书类题22个,阅读理解类题40道,语言积累类题5道,语言运用类题4道,小练笔类题5道,阅读链接类题5道,综合实践类题2道。
(2)题型特点:本册有一些题型形式新颖、图文并茂,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第五单元“初试身手”课后第一题——出示一幅形象直观的植物园示意图,让学生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有一些题型题干引导比较细腻,针对性、目标性强;《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第一题——1.默读课文,理清作者由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路上→(
(3)设计意图: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体现了编写意图,指明了教改方向。它为学生搭建了合理的知识框架,有深度,有层次。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掌握语文要素,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部分:全册课后练习题的主要特点
1、题目表述的特点。
在以往的小学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关于朗读题大都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基本要求。而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关于朗读题则是对学生的朗读理解与积累方面提出了具体性、细化性的要求,使教师在教学中更有章可循!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天窗》的课后习题中,对朗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默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从这个习题要求来看,不光要求学生会默读,还要求边读边思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的朗读习题则为: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从这个习题来看,在提出朗读要求的同时,更注重了朗读的要点提示。《巨人的花园》一文中关于朗读习题的要求是“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的习题表述直接就指导了该如何去读好这一篇童话。
2、题目内容的特点。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把语文要素作为主线,渗透着相应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后习题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内容更贴近当代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主要是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课后习题中——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选择其中一句话,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说说你的理解。这一习题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向了课外。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能比较轻松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通过搭建恰当的支架,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进行训练。这不仅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了课文,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课后练习要求:“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由这个课后习题的要求看,编者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由理解到表达,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猫》、《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习题中都有相应的小练笔训练。编者先出示了文章中比较有特点的一段话,然后让学生照样子练写一段。这样的支架搭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写话内容的构建,而且让学生明白写话不是随意表达,而是有一定的方法。这样由扶到放,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题目形式的特点。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形式多样新颖:有表格式,如《白鹅》课后第二题;有图表式,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第一题,《颐和园》课后第一题;有图文结合式,如习作单元中的“初试身手”第一题等。这样的题型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三部分:全册课后练习的学习对策
1. 目标导向、先入为主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整节课教学行为的指南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只有教学目标定位精准,我们的课堂才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节课我们总想方方面面都顾及到,这样胡子眉毛一把抓往往适得其反。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是编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而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导向,来制定精准可行的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猫》一课作者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课后共有四道习题:
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猫的可爱讲了哪几层意思;
第二题: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
第三题:小练笔,小练笔的内容来自于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猫性格古怪——既老实又贪玩。这段话用“说……吧……的确……可是……”写出了猫看起来相互矛盾的特点。
第四题:是一则阅读链接,在本课的“阅读链接”中安排了两位作家写猫的片段,让学生阅读比较后体会不同作家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仔细分析这几道课后习题,我们不难发现,这几道习题的设计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以课后练习为导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猫的可爱,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猫的特点,感受作者的独特表达。通过比较,感受不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重视课后习题资源,明确课后习题与单元语文要素的关系,从而明确教学方向,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掌好舵。
2.以学定教,有效预习
“以学定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如何让学生的预习更有可行性和时效性,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则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支架。学生通过思考课后的习题,在新课教授学习之前就能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对自己的课文认知疑惑之处也更加清晰,方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目的性更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最大化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统编教材四下《琥珀》一文,在教授新课之前,可以指导学生依据课后第一个习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和第二个习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去预习,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并初步自主落实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还能使其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少走弯路。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培养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提升了自主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明确内容,精确设计
课后习题,它承载着语文要素,体现了教学目标——这是统编教材在课后习题最显著的特征。所以我们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可以紧扣课后习题,落实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例如,四下教材《乡下人家》课后有四个思考练习题: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2)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和同学交流。
(3)读一读下面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4)选做你眼中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依托这些课后习题,设计如下的教学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课后习题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突破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扎实,有序,高效。
4.巧妙借用,习得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特别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取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少题型在题干的表述上具有很明显的引导性和目标性,有的直接表述学习方法,有的采用泡泡方式提示学习方法,有的采用举例式提醒学习方法……这些都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拐杖”,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利用,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文言文二则》课后习题三为“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5.课堂延伸,提升素养
我们学习语文,最终要落实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之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要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统编教材课后题目中的“小练笔”给学生构建了写话支架,拓展了写作材料,缓解了写话的难度,激发了写作兴趣,打开了写作思路,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例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小练笔“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段话。”《乡下人家》课后安排写写眼中的乡村景致。《巨人的花园》课后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这些小练笔习题的安排设计,使学生有教材可以凭据,有形式可以模仿。同学们通过朗读、理解、想象等方式,练写起来并不难。而且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
统编教材课后练习题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作为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容小觑,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有效地开发并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