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主要特点及学习方策
(2020-09-27 16:17:34)分类: 科研任务 |
课后练习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主要特点及学习方策
课题组骨干成员
摘要:统编本三年级语文共有课后练习60题,涉及读书指导、阅读理解、语言积累和运用、拓展延伸、小练笔、综合实践等多种类型,形式多样,内容新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册课后练习重在落实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习惯的养成,培养基本的复述、理解、口表能力,提升概括力、想象力。
关键词:统编小语教材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21篇,略读课文7篇,精读课文有课后习题,略读课文课后没有习题,但课前有阅读提示。精读课文一课一般有3~4个习题,第一题是读书方面的习题;第二题大多是阅读理解方面的习题;第三题大多是语言积累方面的习题,也有的第三题是关于阅读链接方面的习题,指向课外拓展;第四题是小练笔,指向写的方面的习题等。
第一部分:全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
1.练习内容(列表呈现)
课文 |
课后练习内容 |
每课课后练习数量 |
1.《古诗二首》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想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
2 |
2.《燕子》 |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背诵第1~3自然段。 2.读一读,记一记,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剪刀似的尾巴 光彩夺目的图画 3.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
3 |
3.《荷花》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下面的词语。背诵第2~4自然段。 花瓣儿 2.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3.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和同学交流。 4.小练笔 |
4 |
4*.《昆虫备忘录》 |
|
|
5.《守株待兔》 |
1.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3.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坐车人错在哪里? |
3 |
6.《陶罐和铁罐》 |
1.默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结合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说说陶罐、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3.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读读“阅读链接”,想象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 |
4 |
7.《鹿角和鹿腿》 |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2.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角:美丽 腿:难看 3.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 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 |
3 |
8*.《池子与河流》 |
|
|
9.《古诗三首》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2.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
2 |
10.《纸的发明》 |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明以前造纸术传到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
2 |
11.《赵州桥》 |
1.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2.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世界闻名 选做 3.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同学交流。 |
3 |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
|
13.《花钟》 |
1.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2.默读第1~2自然段。分别说说这两段话的大意。 3.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填一填,体会一下。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
万寿菊
月光花 4.小练笔 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你喜欢的花。
牡丹花 |
4 |
14.《蜜蜂》 |
1.默读课文。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验证蜜蜂是 否有辨认方 向的能力 2.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
2 |
15*.《小虾》 |
|
|
16.《小真的长头发》 |
1.小真说她的头发能做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想象一下: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用来做什么?和同学交流,看谁的想法更奇妙、更有趣。 |
2 |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
1.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2.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
2 |
18.《童年的水墨画》 |
1.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说说你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
3 |
19.《剃头大师》 |
1.朗读课文。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2.一边默读一边想,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
3 |
20.《肥皂泡》 |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 2.课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读懂,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在课文中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 3.读句子,体会丰富的想象,再想一想:这些轻清透明的小球,还有那些美丽的去处呢? |
3 |
21*.《我不能失信》 |
|
|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天空和大地。 2.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对“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理解。 3.小练笔 |
3 |
23.《海底世界》 |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 2.在课文中找找下面的句子在哪个自然段,说说那段话是怎样把这个意思写清楚的。 3.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
3 |
24.《火烧云》 |
1.朗读课文。背诵第3~6自然段。 2.说说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了解的。 3.读读下面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 红彤彤 金灿灿 |
3 |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 2.默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这个故事。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又过了一天 3.选做 |
3 |
26*.《方帽子店》 |
|
|
27.《漏》 |
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有意思。 2.选择喜欢的部分,和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 3.借助下面的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这个故事。 图片 老公公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图片 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图片 虎甩掉贼,贼窜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图片 虎和贼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图片 老公公老婆婆再说“漏”。 |
3 |
28*.《枣核》 |
|
|
2.数量统计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8篇,共编排课文后练习题60道(个)。略读课文课后没有练习,但课前有阅读提示。课后练习最多的课文是《花钟》《陶罐和铁罐》《荷花》这些篇,有课后练习题12道。全册平均每篇课文课后练习2.8个。相比人教版当册教材,统编版教材课文练习题有所减少。(人教版教材课后练习平均数:3.6个。)
3.总体介绍
(1)练习类型。全册课后练习读书类题20个,阅读理解类题15个,语言积累类题4个,语言运用类题3个。另外,还可以看看小练笔类题4个,阅读链接类题2个,课外拓展类题2个,综合实践类题1个等。
(2)题型特色。本册有一些题型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纸的发明》中课后习题一: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有一些题型表述上有特点,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如:《赵州桥》中课后习题二: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有一些题型图文并茂,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花钟》中的小练笔: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你喜欢的花;有一些题型具有开放性,能很好地扩散学生的思维,如《小真的长头发》中课后习题二:想象一下: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用来做什么?和同学交流,看谁的想法更奇妙、更有趣等。
(3)设计意图。本册教材特别重视读书,关于读书的习题有20个,并且对读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让老师在教学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像人教版只是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低段、中段、高段都是同一个要求,没有体现设计的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梯度。教材还特别重视语言积累,如读一读,记一记,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找出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读一读,再抄写下来等,都体现了编者的设计意图,通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教材通过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落实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课后习题融入课文学习中,以课后习题为抓手,精准落实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全册课后练习题的主要特点
1.题目表述的特点。
统编本习题在表述上更具体,操作性更强,而人教版在表述上就比较笼统,目标不够细化,各个学段之间的层次性不够,没有体现一种螺旋上升的梯度。如读书题,人教版大多表述为:“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们要分角色朗读课文”“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等,人教版比较强调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但读书的要求比较笼统,各个学段之间也没有太大差异,没有体现一种层次性。统编本教材的读书题则表述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等,部编版也说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是有梯度的,有明确目标的,教师在操作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部编版比较重视默读,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荷花》中“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再如《陶罐和铁罐》中“默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题目内容的特点。
部编本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针对第一个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古诗三首》中“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燕子》中“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这些习题精准落实教学目标及语文要素,成为教师教学的抓手,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依据。“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扩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燕子》中“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读一读,再抄写下来”,以及《荷花》中“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和同学交流”则指向第二个语文要素“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些题型带有主观性,只要学生认为是优美生动的语句即可,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是对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的提升,这里进一步体会,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可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领悟作者的语言表达,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题目形式的特点。
部编本习题形式多样,有图表式,如《纸的发明》《蜜蜂》课后习题第一题;有表格式,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后习题第二题;有图文结合式,如《漏》课后习题第三题等,这些题型很新颖,能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部分:全册课后练习的学习对策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本教材采用单元整体编排,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课后习题指向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教学目标。朱家珑说:“课后习题或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以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为例,这些习题都精准指向单元语文要素,课文目标,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抓手,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学中,要以课后习题为依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一)边读边想象画面,培养想象能力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中的想象画面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典范。如第一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教材的课后练习是这样安排的:《古诗三首》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每首诗描绘的景象;《燕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荷花》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这部分的课后习题通过结合意思,想象画面,说说景象,读出画面,体会画面,使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想、说、读、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荷花》第二、三自然段教学:
1.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画出自己觉得优美生动的语句,想象文字所表现的画面,整体感受荷花的美。
2.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荷花的姿态美?
生1: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描写了哪三种形状的荷花?(初绽、绽放、含苞)
(2)它们分别是怎样的?
(3)联系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荷花的美。
生2: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为什么作者用“挨挨挤挤”,而不用密密麻麻呢?
(2)引导学生联习生活经验想象“挨挨挤挤”的画面,感受荷叶“挨挨挤挤”在一起的情趣。
(3)把“冒”换成“长”可以吗?
(4)通过对比体会“冒”与“长”的区别,从而感受“冒”的形象、情味,体会荷花特有的生命活力。
这两个语段的教学设计,通过画出优美生动的语句,感受荷花的姿态美,交流看到的画面,让学生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描述看到的画面,并结合重点词句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二)抓住主要内容,培养复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这一要求,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课后习题是这样安排的:《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引导学生先借助表格,梳理顾客和裁缝在几天里的不同要求和表现,再有序地复述故事;《漏》则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图片和文字提示,记住故事主要内容,避免复述时遗漏重要情节。《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对复述的方法作了归纳与小结,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利用这些课后习题,能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课,就可以借助表格梳理课文内容,根据表格复述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根据表格提示,从文中提取关于顾客要求的信息。
(1)指导学生依据时间的变化,找到顾客每天不断变化要求的句子。
(2)指导学生从找到的句子中提取关键信息,简单明了地填入表格。
2.依据表格提示,关注裁缝的表现,体会慢性子裁缝这个人物特点。
3.适时提醒学生提取信息要适当概括,不要照搬原文,填表要简洁。
4.在厘清顺序、梳理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表格把故事讲清楚。
5.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把故事讲具体。
在初步感受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反应后,充分利用课后习题,借助表格理清顺序感知、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表格,把故事讲清楚,小组练习,推荐复述,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把故事讲具体。学生以表格为抓手,学会了复述故事。
(三)运用多种方法,培养理解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部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到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难懂的句子,有的是本身的意思难以理解,有的是句子字面意思不难,但只有理解了内在的含义,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个句子。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略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交流平台”对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这些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学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学中,教师要巧用这些课后习题,把课后习题融入课文学习中,以课后习题为抓手,精准落实教学目标。如《肥皂泡》中课后习题:课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读懂,如,“五色的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在课文中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进行理解,想想自己吹泡泡的时候,阳光照在泡泡上呈现的颜色,颜色会在泡泡上流动。再让学生查资料弄懂“五色”和“浮光”的意思。“轻清透明”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轻”和“清”,再合起来理解这个词语。教材配有精美的插图,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体会这个句子。让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肥皂泡在阳光下废弃的样子,想象光在肥皂泡上流动的情景。最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理解难懂的句子,既理解了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抓住关键语句,培养概括能力
如果说理解课文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那概括课文内容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旨在引导学生立足一段话的学习,准确判断一段话中的关键语句,并掌握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如何借助关键语句理解第一段话的意思,本单元对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学生只有理解了一段话的意思,知道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才能准确判断具有概括性或提示性的关键语句,从而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通过精读课文《花钟》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又通过略读课文《小虾》对已学过的方法进行巩固和运用。“交流平台”为学生梳理和总结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要点清晰,举例典型,易于理解。
这些课后习题有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有的是对已学过的方法进行巩固和运用;有的是为学生梳理和总结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
如《花钟》中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说说这两段话的大意。文中的泡泡也提示本课学习重点是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大意。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上学期学习到的如何理解一段话意思的相关学习经验,借助已有的经验,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然后再组织交流。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确定哪句话才是关键句。再次,找到关键语句,还要根据关键语句来概括,有时还要对关键语句作必要的修改。学生在找关键语句的同时,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明确了课后习题的指向性,就会在教学中不再把课后习题只是当习题,而是要把它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以课后习题为抓手,设计教学环节,落实教学目标和语文要素,使其成为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支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2.《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下册
3.张惠萍《把握课后练习特点,落实语文要素》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