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主要特点及学习方策

(2020-09-27 16:12:23)
分类: 教育培训

紧扣要素    结合课文    寓练于教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主要特点及学习方策

课题组骨干成员  望江县第一小学   周加林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方面进行“双线组元”编写教材,每篇课文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蕴涵在课后练习中。课后练习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和把握重难点的重要把手,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与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为此,语文老师应该吃透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内容,掌握其特点,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设计合理而巧妙活动,充分用好课后练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统编小语教材  课后练习  主要特点  学习方策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为“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以“双线组元”的方式编写教材,“双线”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元”即围绕相同的人文主题和同样的语文要素选编几篇课文科学地组织为一个单元。其中各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基本通过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习题、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语文园地的各个板块体现、落实。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的课后练习为例,谈一谈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主要特点及学习方策。

 

一、全册课后练习的内容介绍

我通过对统编教材的研读梳理,了解到三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的课后练习都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系统编排的,这些课后练习题从内容上大致是从朗读理解与交流、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维度进行设计的。下表是教材中每课的课后练习:

课文

课后练习内容

每课课后练习数量

 

 

1.大青树下的小学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2、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

 

 

3

 

 

 

2.花的学校

1、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2、读课文的时候,你注意到下面加点的部分了吗?

3、“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

 

 

 

3

3*.不懂就要问

 

 

 

 

 

4.古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3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和同学交流。

3、“铺满金色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4、阅读链接

 

 

4

 

 

6.秋天的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2、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和同学交流你最感兴趣的部分。

3、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4、阅读链接

 

 

4

7*.听听秋的声音

 

 

 

8.卖火柴的小女孩

1、朗读课文。

2、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3、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

 

3

9*.那一定会很好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独处相应的语气。

2、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全文,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

3、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

11*.一块奶酪

 

 

 

12.总也到不了的老屋

1、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和同学交流。

2、老屋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联系插图和课文内容说一说。

 

2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14*.小狗学叫

 

 

 

15.搭船的鸟

1、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2

 

16.金色的草地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3、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是变化着的。如,向日葵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被触碰后会“害羞”地低下头……你留意过哪些食物的变化?和同学交流。

 

3

 

17.古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2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2、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3、从下面的图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

 

3

 

 

19.海滨小城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是什么样的。

2、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3、在课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3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3、如果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3

 

 

 

 

21.大自然的声音

1、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2、填一填,再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3、读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再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4、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

5、阅读链接

 

 

 

 

5

 

 

22.父亲、树林和鸟

1、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2、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

3、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

 

 

3

 

 

 

23.带刺的朋友

1、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

2、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3、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4.这篇课文节选自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原文除了写刺猬偷枣,还写了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找来读一读,然后和同学交流你对小刺猬有了哪些新的印象。

 

4

 

 

24.司马光

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3

 

 

 

25.掌声

1、朗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英子怎样的心情?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英子心情的变化?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如果是英子自己来讲这个故事,他会怎样讲呢?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试着讲一讲。

 

 

 

3

 

 

26.灰雀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2、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

3、从哪里能看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然后和同学交流。

 

 

3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由上表统计可知: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共编排课后练习题59道。略读课文课后没有练习,但课前有阅读提示,如第3课《不懂就要问》 是略读课文,它的阅读提示为:“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课后练习最多的是《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有课后练习题5道。全册平均每篇课文(略读课文除外)课后练习近3道。相比人教版当册教材,统编版教材课后练习题有所减少,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平均每篇课文(略读课文除外)课后练习题约3.3道。

全册课后练习题内容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设计,同时我还统计了这些题型的数量(部分题目自身类型有多重性):

1.朗读理解与交流  这类题32道,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特点、交流阅读感受等题型,旨在培养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能力和领悟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2.积累与运用  这类题21道,包括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读、段落、词句的积累、背诵和摘抄、有特色的句式与段落的仿写和小练笔等提醒,旨在引导学生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活动。

3.拓展与实践  这类题13道,统编教材的部分课后练习关注语文课与社会生活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有的还与《阅读链接》《资料袋》《快乐读书吧》等栏目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做出适当拓展、延伸。

本册教材的课后练习在二年级教材的基础上新增了“阅读链接”、“小练笔”、“资料袋”、“选做题”四种题型。“小练笔”具有针对性、目标性,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根据学到的观察方法进行二次观察,学习课文围绕一种景物进行细致描摹的方法,也为第五单元的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做一些准备,让学生明白第五单元习作的观察要求。“选做题”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如“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和同学交流。”教材提供的插图,分别是四季的代表景物,旨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用一段话描写家乡最美的季节。

 

二、全册课后练习题的主要特点

1.题目内容设计富有阶梯性。没有比较就不能发现区别,统编教材中课后练习题的内容表述,较人教版课文后的练习表述有明显进步。综观统编版一二年级教材可知: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朗读要求多为读正确、读流利。到了三年级上册,如课后练习的第1题题目前几个单元的要求基本是“朗读课文”,直至第六单元才多为“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朗读练习题设计循序渐进,富有训练的梯度性。

2.题目内容具有明确指向性。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一般都是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或本课重难点的训练来安排的。如《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读好课文,这是本课的训练重点;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又紧扣单元训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句子。像这样的题目,指向性明,针对性强。

3.题目呈现的形式灵活多样。本册课本中的课后练习题形式有图表结合式、线条呈现的内容补充式、思维导图式等。下面是《大自然的声音》课后练习第二题:

 

它以图表结合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训练了学生对段落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通过对这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梳理学习,我们体会到丰富的编者意图和详细的教学重难点,统编版教材的课后练习题,都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和蕴含在本课的核心问题来设计的,从而达到实现多重目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的学习方策

那在教学中如何高效又合理地用好课后练习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阅读中巧妙而高效地完成课后练习。

(一)紧扣要素,阅读渗透

本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围绕着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编排的,同样文后的练习题也为建构语文要素而精心设计。为此,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借助阅读教学指导的过程,巧妙设计环节,紧扣要素,建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你看,《带刺的朋友》课后练习第一题: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这篇课文所在的第七单元其中一条语文要素就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感受刺猬偷枣的过程,首先,出示语句:“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和“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指导他们体会刺猬偷枣的第一步动作“爬”:刺猬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同样都是爬,作者用词不同,表示刺猬的“爬”也不同,作者用词多么准确生动。

接着,自读第7至10自然段,找找刺猬偷枣又用了哪些招术?体会刺猬摇枣、在地上爬来爬去地归枣、扎枣、驮枣的过程,这样的语句循序渐进地把刺猬偷枣的一系列动作娓娓道来,学生们感受到了刺猬的机灵可爱。

尤其让课堂锦上添花的是以为女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课文中‘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这句话,好像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枣子落地的情景。”我借机告诉孩子们:像这样把动作、声音等都能写得仿佛让人眼前看得到,这就是生动的语言。

课上到这里,我想学生们也就能体会到生动的语言了,大家不仅达到了把握单元要素的目标,又巧妙地融入了课后习题的指导。

(二)结合课文,寓教于练

单元目标达到了,蕴含在课文中的训练目标同样不可忽视。针对于这样的课后练习题,我寓教于练。比如《带刺的朋友》课后第二题: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引导孩子体会生动语言,感受偷枣过程的基础上,抓板书上刺猬偷枣的动作词:爬、摇、掉、归、扎、托,启发学生们先同桌说说刺猬偷枣的经过,再指名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交流刺猬是怎样偷枣的。这样的环节设计,课堂目标清晰,教学简练,正如武琼教授告诉我们的“课文的教学目标就要围绕课后练习来设计”,我想也就达到了一箭双雕之功效。

教无定法,但教有所依。不管怎样,课堂教学一定要关注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就是教学的一个风向标,我们要紧扣练习找准教学目标。当然,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不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做练习,而是围绕练习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把课后练习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领会编者设计课后练习的意图,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从而巧妙而高效地开展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