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梁娟)
(2019-04-08 22:23:59)分类: 论文随笔 |
陕西省兴平市华兴小学
吉林省特级教师魏治明说:“从诵读入手进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熟读以至背诵,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体会,对一篇文章才能晓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美妙之处。”可见,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朗读的数量,更要注重朗读的质量,让学生爱上朗读,达到提升语文学习的有效性。那么,怎么样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朗读教学中呢?
一、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让他们有兴趣、有信心读
学生是朗读的主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学生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更重要的是读懂意思,领悟文本内容,体会情感,感受文字之美。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示范朗读,读的时候还要注意做到声音优美、声情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美和感人之处,从而将学生带人课文情景,走进文本。我在教学《种子的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给学生配乐示范朗读,播放音乐伴奏音乐《春水》。诗歌中一粒小小的种子竟能有如此伟大的梦想,并愿意努力去实现梦想,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春意盎然,孩子们都愿意跟着我去感受那粒小小的种子的成功之路。我范读之后,孩子们一遍又一遍的模仿读,比赛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更喜欢朗读了,语文教学任务也更容易完成了。有了这次的经验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对朗读越来越感兴趣,而且他们更愿意跟老师比赛朗读。有了兴趣,还愁孩子们没有信息读吗?
二、要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化的朗读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尤其是配乐朗读,它是属于现今语文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全新阅读方式。阅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的交汇中畅游。诚然
三、要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受到被肯定被赏识的快乐,并从中产生自信,获得动力。所以当我们的学生朗读时,教师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千万不要因为教师的一句“客观”评价,使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被打击。当然也绝不能过于夸大,给孩子言过其实的评价。而应该针对孩子的朗读给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使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有一个努力的方向。教师在进行学生的朗读评价的时候,要从学生的童心出发,倾心营造与他们心灵相通的意境,评价语言力求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富有童真童趣。朗读评价语言,是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朗读评价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影响着朗读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经常利用富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清楚明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能从教师的指导中储备更多朗读方面的知识。通过对朗读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然后在评价基础上再进一步朗读,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加深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的目的。
总之,朗读作为学习语文,培养学生有效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绝对不能只停留在朗读的表面形式上。朗读的目的在于深入文本,体会情感,品味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而不仅仅在于会认生字,会读句子。希望朗读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挥洒,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够让每个学生走进课文,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