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
(2023-11-17 10:40:00)分类: 示范课例 |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马尔克斯生平及《百年孤独》,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2.分析本文的象征意味,以及如何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的。
3.梳理选文部分的主要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4.分析“百年孤独”的内涵,探讨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
二、重难点
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探讨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知人论世
1.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2.了解《百年孤独》
长篇小说,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小说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
3.创作背景
拉丁美洲内战时期,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小说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环节二:任务活动
任务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脉络。
任务2:对课文的情节进行梳理概括。
明确:马孔多小镇变得繁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沉迷于建设小镇,吉卜赛人被拒之镇外。丽贝卡带着父母的骨殖投奔乌尔苏拉,乌尔苏拉想尽办法才让她暂时改掉喜欢吮手指、吃泥土和石灰墙皮的恶习。失眠症和失忆症肆虐小镇,人们从兴奋到痛苦。奥雷里亚诺通过贴标签来抵御失忆。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1:把握情节,分析作用
思考:文章开篇就说“马孔多变了样”,马孔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作用?明确:与外界的联系、交流让马孔多由原来的偏僻、冷落变得繁华、热闹起来。如:小镇有了手工作坊和店铺,还开通了一条永久商道;居民用金刚鹦鹉与阿拉伯人进行商品交换,对再次到来的吉卜赛人表示欢迎;小镇吸引来了落户的新居民;外来文明、新鲜事物中也出现了丑恶的东西,如吉卜赛人把原来的流动游艺会变成了大型赌场。
作用:马孔多的变化在于开通了与外界联系的商道,这使得外面的人能进来。这为后文丽贝卡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思考:马孔多的变化给布恩迪亚一家带来了什么影响?
明确:布恩迪亚暂时从幻想中解脱出来,忙于整治市镇,营造出一种井然有序的实干氛围;乌尔苏拉忙于大有前途的糖果小动物生意,一心扩展家业;奥雷里亚诺全天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完全凭自己的探索掌握了金银器工艺;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跟在印第安女人后面,顽固地不肯说卡斯蒂利亚语,而只说瓜希拉土语。
思考:吉卜赛人在作品中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吉卜赛人在小说中是作为外来科学与文明(尽管这种科学与文明还带有巫术的色彩)的使者而出现的。他们每一次带来的新鲜玩艺儿,如磁铁、望远镜、地图、航海仪器以及炼金实验室等,都深深地吸引着还处于原始、停滞的自然形态中的马孔多人,尤其令富于幻想和进取心的布恩迪亚着迷。布恩迪亚痴迷的不仅是这些物件,更是这些物件所代表的科学与文明。正是受了这些物件的影响,他才要率领马孔多的人们开辟一条通向外界文明的道路。
任务2:分析手法,概括形象
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明确: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是魔幻化的,如奥雷里亚诺沉溺于金银艺实验,他能发表预言,又如丽贝卡的怪癖及失眠症和失忆症的蔓延等。既有现实的影子,也有魔幻虚构的成分。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交融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营造了许多神秘气氛,增添了拉丁美洲独特的地域色彩。
思考:小说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恩迪亚家族象征着整个拉丁美洲,这个家族的兴衰象征着拉丁美洲的兴衰。阿拉伯人沿商道进入马孔多,意味着文明对此地的冲击。失忆症象征着人们对历史的遗忘,贴在物品上的标签则象征着自欺欺人的历史教育。马孔多居民遗忘了事物,忘了生活,也遗忘了历史,变得麻木不仁。
明确:布恩迪亚是一个富有创造力、进取心和冒险钻研精神的人。年轻时,他带领村民寻找新的家园,又以非凡的智慧和开拓的勇气,创建、管理马孔多,深受村民的尊重。但布恩迪亚是一个现实派和浪漫派的结合体。在他身上,既有创造性的、切实际的一面,像所有实干家一样勤劳、智慧;也有耽于幻想、不切实际的一面,有许多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和不顾一切的执拗。
任务3: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文章叙事有什么特色?
明确:叙事时间上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叙事者从在叙事时间上带有模糊性的“现在”出发,陈述“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而这发生的事又指向遥远的“过去”,这个循环往复的时间结构使人物的命运与时间交织在一起,人物不管采取怎样的行动反抗命运,在时间的流动下,该来的终将来临,命运轮回无法摆脱。这就使小说从开头就蒙上了无可逃脱的宿命色彩。
思考2: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本文中,作者对健忘症的描写具有象征意义,实质上包含了他对哥伦比亚以及拉丁美洲历史的反思和清醒的批评精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看法。
运用大量魔幻手法。本文运用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本文节选部分多处运用了魔幻手法。如:奥雷里亚诺的预言。奥雷里亚诺说:“有人要来了”“我不知道是谁”“但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果然,星期天,丽贝卡来了。再如:丽贝卡吃土。丽贝卡来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数天,么也不肯吃,竟然没有被饿死,后来印第安人发现她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
侧重在塑造人物,描写人物心灵,刻画人物群体中的不同个性以及他们的总体特征--孤独。作家以简练的笔法,直接刻画人物的多种意识层面和心理活动,甚至有意忽视外形的描写,舍弃那些对表现人物心理无关的细节。因此,那些人物,就其外形和经历来讲,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而就其心理和性格特征来讲,却是极其鲜明而突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百年孤独》是一部描写拉丁美洲人的心灵历史的小说。
任务4:品读内涵,把握主题
思考:得了失眠症的人们做出了哪些努力?有什么寓意呢?
明确:
当乌尔苏拉发现了丽贝卡的失眠症后,她把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防止传染;
乌尔苏拉熬制了乌头汤让得了失眠症的人们服下,试图治疗失眠症;
马孔多的人们把小铃铛送给镇外的来客使用,让这些健康人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这项举措卓有成效;
人们在物品上贴标签,努力挣脱这种健忘命运。
思考:面对失眠症,马孔多的人心态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毫不在意→兴高采烈→警觉紧张→习以为常
思考:课文最后对马孔多人患失眠症的描写,有何寓意?
明确:布恩迪亚一家患上了失眠症,并且这种失眠症传遍了全镇。显然,这段描述不是小说中的随意插曲,其间,包含着作者深刻的寓意,作者是要借助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告诫世人不要忘记民族的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摆脱孤独必须靠自救。要摆脱民族落后状况,只有靠自救,靠本民族主动地吸收外来的文明,而不能大开国门以外族文明的入侵来达到改良的目的。所以,如何抵制外来“文明”的入侵,如何在正确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时而不丧失自我,靠自己的力量繁荣本民族的经济,摆脱孤独走向文明,是《百年孤独》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思考:本文是《百年孤独》的节选部分,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马孔多是“孤独”的。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偶尔外面透进来的一道光,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他们只因何塞•阿尔卡蒂奥没有一道归来,就排挤以梅尔基亚德斯为代表的吉普赛人,而这些吉普赛人曾以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少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如布恩迪亚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复使用那几个相同的名字:第一代的族长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而其长子是何塞•阿尔卡蒂奥,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叫阿尔卡蒂奥。其家庭人员缺少沟通,没有感情,不通人道。
任务5: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思考:比较本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在表现生活方面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都运用了营造荒诞情节的方式描述故事。卡夫卡(奥地利)的《变形记》——现代派作品,以格里高尔变甲虫的故事反映了世态炎凉,用荒诞情节折射了现实的冷漠无情。《百年孤独》则是在现实描述中插入“魔幻”情节,有亦真亦幻的效果。马尔克斯称卡夫卡让他发现了“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可见他深受卡夫卡的影响。
马尔克斯、卡夫卡通过营造荒诞情节的方式,赋予了“孤独”不同的含义,但目的都是唤起人民觉醒,推动社会前进。这样的作品是进步的作品,这样的作家,是进步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