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价值

(2023-11-14 12:54:09)
分类: 教学日志
安庆市田家炳中学   曹俊敏

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体裁仍采用现当代小说,并对接教材课文,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作家作品,客观上为学生预设了一种亲切的阅读心理。无论是文本价值,还是考查目标,今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都高度契合《高考评价体系》“通过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思想。

    文本价值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作品的生命周期,沈从文的《长河》作为乡土小说的典范,其特有的创作风格和多元的文本价值多年来被当代文学界所称道,而最后上演的《社戏》更是动人心扉的经世力作。卷选用此篇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载体,其考查意图不可谓不明朗。参照《课标》关于高考命题的实施建议,《社戏》文本的价值生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传递了乡土之美。文学价值孕育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沈从文小说的突出价值正是根植于原生态的乡土生活。在《边城》、《长河》等作品中,湘西独特的山水风光与风土人情相互映衬,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极富诗意的文学艺术世界。在沈从文笔下,偏远的湘西已不再是简单的地域概念,而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审美观照。如《社戏》所描述的:“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浓厚的乡土色彩与烟火气息,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传达出来,就是《社戏》的文本价值。

高考是选才的重要渠道,也是育人的有机组成。因此,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命制中,文质兼美是选用文本的基本原则,只有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才能真正实现高考“以价值为引领”的考查宗旨。沈从文的《社戏》以生活之美成就文学之美,以文学之美反哺生活之美,这对培育“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唤醒学生做生活之美的发现者和感受者有很好的示范价值。

(二)传递了性情之美。沈从文的湘西小说重点描绘了“乡下人”生活,且沈从文刻意规避“乡下人”的粗陋,着力表现他们理想的人生形式,进而展现人性的单纯与美好。在《长河》中,沈从文站在原始自然的人性立场上,冷静地表达着湘西世界的真实与自由、热情与活力。例如,《社戏》写开锣时:“……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写收锣时:“……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一场热闹的社戏,见证一个健康的村落。沈从文始终在以一个“乡下人”的身份,娓娓叙说着“湘西性情”的自然、纯净、实诚和完整,令人心悦神怡。

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格塑建正处转型期。此时,可以借助文学的力量,以文学之美濡染人格之美,赋能他们生命重建。语文作为检测学生素养发展和生命成长的主要学科,其文学类文本阅读直接影响到检测的效度。《课标》指出:“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无疑, 沈从文的《社戏》正是呼应这一目标而传递性情之美的经典作品。

(三)传递了民俗之美。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之所以这么多年还有蓬勃的生命力,很大部分上是归功于湘西悠久淳朴的民俗文化。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在沈从文深情而婉转的笔调下,远远超出了其原有意义,成为了当地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载体。民俗是一种接地气的活动,更是一种赓续传统的文化信仰。在《社戏》中,作者没有在唱戏上过多着墨,而是重点写了“开锣”与“收锣”两个时间点,如“……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文章通过对看戏者装束、动作等内容的细描绘,多维度地侧面映衬,生动地表现了“社戏”一类的民俗之于人们的心灵寄慰。

今年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社戏》,是紧扣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并认真落实《课标》在命题原则部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的科学化建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