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表述类型
(2022-06-01 15:35:46)分类: 教学日志 |
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表述是非常讲究的,难点很多时候是设计在选项的表述上,表述方式的优与劣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命题质量的高与低。因此,在解析此类选择题时,表述类型的分析至为重要,解读了表述类型,就明确了解题方向,也就基本上确定了问题所在。以下,是近些年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见的选择题类型,略作探讨,以飨同仁。
一、逆向表述
逆向表述,是指选项表述与文本表述方向相反,形成一种表述错位。表述错位可以使语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一种表意错误,这类错误主要考查学生对两种语言表述的辨析能力。解决这类问题,不仅要回归第一文本,即深入细致地阅读选文本身,也要把各选项作为第二文本,比较分析它们与原文的不同之处。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关于历史地理学,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文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文本的表述是解读远读结果,首先要学者细读文本,在此基础上,然后建立起对文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而这些都归结为“人的阅读不可替代”。换句话说,学者是对远读结果解读的施动者,是人文研究的主体。而选项采用的是逆向表述,说在数字人文中人文研究的主体从学者转向了计算机。这一表述与原文表述恰恰相反,显然不符合原文意思。选项所用的语言元素都是来自文本,但表述方向变了,语意也变了。
二、绝对表述
为了设计选项的判断难点,命题者常常采用一种绝对的表述方式。所谓的绝对表述,是指不按照原文意思,把某个内容、观点等无限夸大或无限缩小,犯了极端化错误。而且,这种绝对表述与文本表述保持着方向一致,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判断起来颇有难度。
例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通过解析,不难发现,原文中的“近现代科学”被置换成了“现代地理学”;在概念偷换之外,选项还有绝对表述问题,一个“最”字表明程度到了极点,而原文并没有这样的程度表达。这是典型的绝对表述类错误。
三、比较表述
比较表述,是指选项中有意无意地突出某个因素,或者极为明确地进行比较判断,这些或明或暗的比较中很可能潜藏着一些错误。其原因是内容本身并没有比较,而是命题者有意虚构出来的。另外,文本确实存在两种因素的相关阐释,但并没有构成对比。因此,在具体解析时,要明辨比较的真假,以防误判。
还以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原文中的文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此部分第一句话充分阐释了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基础、条件、方式、方法、结果等。分析得知,“开拓学科分支”是历史地理学据世界领先地位的成功因素之一,而并未评价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哪些因素是次要因素。
可是在选项里,则表述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城的扩大。”显然,“主要”一词是刻意添加的,有意突出“开拓学科分支”的作用,与原文不符。
再如,2021年新高考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原文中的文字: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这段话由底线意识过渡到基准意识,并没有强调基准意识一定比底线意识更重要。对应选项为:“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了‘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这里也是无中生有地制造了“对比”。这类对比类错误看似简单,但判断起来也需一定的眼力。
综上,解析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前提是明晰选项的设计原理,掌握常见的错误类型,将选项表述与原文表述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回溯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