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至“语文”水穷处且看“德育”渗透时

(2022-04-11 09:04:33)
分类: 教学日志

徐耀

  要: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当成就思想,丰富心智,塑造灵魂,锻铸人格。本文从品词赏句、吟诵体味、讨论争鸣、言行感染、树立“大语文观”几个角度尝试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

关键词:德育渗透、品词赏句、吟诵体味、讨论争鸣、言行感染、大语文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也有许多相关观点,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化,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如此,语文教学当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塑造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现。下面,笔者浅谈几点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品词赏句渗透法。 
  
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品味、鉴赏语言文字入手,采取富有变化的阅读方式,品析字词、句段、篇章,使课文所描写的人、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地再现在学生头脑中,进而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咬文嚼字,从“读文”到“悟道”,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画龙点睛地揭示文中的德育内涵,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底蕴,使学生在理解人物的精神、事件的意义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就要抓住“心里颇不宁静”引导学生分析。因为作者的心情很不宁静,而且这种情绪时时涌上心头,在社会环境的冲击和挤压下,作者难以释怀,所以“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尽情流连于荷的清香、月色的朦胧;江南采莲图热闹非凡,这里的人们远离外界纷扰,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作者欣然神往。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有时候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还有的时候,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

二、吟诵体味渗透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附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让学生朗读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字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共融,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浸染。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惊愕、最义愤的语段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段是:“我在十八日早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些话,结果学生也大声疾呼“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慷慨陈词,振聋发聩。最后,教师又安排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反动势力的凶残和作者的愤怒。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的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讨论争鸣渗透法。 
  
对课文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而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把文本引向深入的过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特征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说“王熙凤一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且在贾母、邢夫、王夫人、珠大嫂子等辈分比她高比她长的人面前,还高声带笑,在众人皆“敛声屏气”“恭敬严肃”的氛围中,王熙凤还“放诞无礼”。由此可以看出,王性格泼辣,深得贾母喜爱,在贾府中地位独特;有的则认为王熙凤见到林黛玉,“携手”“上下打量”“送至贾母身边”“笑道”“拭泪”,直夸林黛玉标致漂亮、气度不凡,实际上在迎合贾母的心意,说明她聪明能干,权术过人;还有的认为《红楼梦》有两处诗歌暗示了王熙凤的性格和命运:一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二是《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前者肯定了王熙凤的过人才能,后者指出了她“太聪明”“机关算尽”的性格特征。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是“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叶圣陶语),让学生“自求得之”,充实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境界。在这样的讨论争鸣中,学生拨云见日全面分析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讨论争鸣使语文课堂的教学得到了延展和升华。
  
四、言行感染渗透法。 
  
记得有一首诗:“你给我一句话,就打开了我一扇窗。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就浑身是力量。你给我一个眼神,我就找到了方向。老师啊老师,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言行举止、生活品味,他对人间百态、宇宙万象的看法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自我检查,自我审视,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时常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中,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新时代,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的熏陶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了,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地对老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而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并从教师身上选取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榜样。教师的行为细节实际上具体地告诉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事业。教师正是通过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言传”,还表现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身教”。所以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要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才会对教师发自内心地尊敬、热爱、信任和敬佩,从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随教师,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

五、树立“大语文”观,活化德育空间。

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学习机会。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把德育落到实处。

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实施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1746日,我们组织学生赴南京开启了为期两天的研学活动,学生们参观了雨花台、中山陵、国防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恽代英、邓中夏等雨花英烈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民牺牲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位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革命先辈心怀祖国、心系民生、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平广场那醒目的“和平”标志让同学们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讨论会、演讲等,促进每一位学生自主学生,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感受集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优化学生心理,让学生表现出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乐观向善的良好气质。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融会贯通。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再是貌合神离,不得其所,而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以丰富,品德也受到良好的熏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