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研究课《守株待兔》教学课例设计

(2019-04-03 21:17:00)
标签:

教育

姓名

温志华

单位

伯延镇杨二庄小学

联系电话

13082102851

课题名称

农村三年级小学生朗读训练的实践研究

课例题目

守株待兔

年级及学科

三年级语文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守株待兔》是我国古代的一篇文言文。我国古代的文言文都是短小精炼的,几个字就能组成一句完整的话,所以在朗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断句。断句就是在朗读时将句子分隔开,使之便于理解。那么如何给文言文断句呢?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其次,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朗读节奏,给文言句子断句。断句清楚了,才能读时停顿恰到,才能读出古人的文言味,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很好的基础。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读准9个生字,注意“为”字在本课中的读法。

2.借助注释,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根据现代汉语意思,断句。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研究 片段

(在教学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片段)

一、读准字音。

师: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不一样,它简短精炼,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生开始自己读。

师:谁先来试读一下。

生1:读课文。

生2:“颈”读三声,不读一声。

生3:“而身为宋国笑”中“为”读四声。

生4:不对,应读二声。

师:好,这个字有争议。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而身为宋国笑”意思是“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可见“为”意思是“被”。我们查一下字典,看看“为”当“被”讲时读几声。

生1: 读二声。

老师范读“而身为宋国笑”,学生跟读,再读,直到读准“为”字音为止。

二、借助注释,翻译文言句子。

生1:读课文。

师:看右边注释。

生2:挨个朗读注释。

生3:读文言文字,生4:读意思。

生齐读注释。

老师提问,学生抢答。

师补充:者:……的人。颈:脖子。复:再次。笑:耻笑、嘲笑。

生:做笔记。

师:谁来根据注释,翻译句子。

生1:翻译。生2:再翻译。

师:不错。知道重点字词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句子的意思,同学们翻译很好。

生独立再次翻译。

三、断句。

师:同学们,我们已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请根据现代汉语的朗读节奏,给文言句子断句。小组可以互相讨论。

生五人一组,结成五组,开始商量着断句。

师:请各小组长展示你们组的“断句”成果。

师:不一样的地方。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2、5组)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4组)

师:谁的正确呢?我们再来翻译这一句。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兔子/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可见“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2、5组断句正确。

师:还有一句断句需要强调:“因/释其耒/而守株。”

生:在书上标注出来。

师:好,同学们,我们已为课文划分节奏,断好句了。下面请听老师朗读。

四、练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坐正,拿起课本,大声的朗读课文,尽量做到不错字、不多字、不丢字,停顿恰当地读下来。

全体学生端坐,拿起课本,练读。班里书声琅琅。

师:抽查读,检测学生断句是否正确。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跟着录音再次纠正自己的停顿是否恰当。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我们在朗读课文时,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读出主人公情感变化。如:读出农夫刚得到兔子时的得意心情。读出兔子不可能再次得到的失望心情。农夫被别人嘲笑的心情。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吧。

教室里回荡着同学们的充满感情的朗读声。

六、诵读展示:挑选男女生各一名,比赛诵读。录取诵读视频发到三年级班群里,让学生及家长都能看到成果。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

       《守株待兔》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练,古奥难懂,这对农村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一大难点。所以,我在引领学生朗读本文时,不能急躁,应该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第一步,先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读一读。把生字读音、多音字读音都解决了,读通文本;第二步,借助注释,翻译文言句子,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现代文意进行断句;第三步,教师范读,听录音范读,这个过程可以适当放慢朗读速度,并重点强化学生可能误读的地方;第四步,学生练读,学生各自大声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速等;第五步,找学生朗读,通过一个或者几个学生的朗读情况,进一步订正朗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第六步,熟读成诵。读的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背诵了。诵读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

       从教学效果来看,还基本不错。大部分学生朗读流利,停顿正确,熟读成诵。但感觉我的朗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以后奋力开创朗读新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