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教学课例设计:《时间的脚印》
(2019-05-29 22:20:36)武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研究课教学课例设计
姓 名 |
韩伟肖 |
单 位 |
北安乐乡康宿学校 |
手 机 |
15033898385 |
课题题目 |
农村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的研究 |
||||
作课题目 |
《时间的脚印》 |
年级及学科 |
八年级语文 |
||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
《农村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的研究》本着 “少而有效”的思想,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把知识的联系、巩固、深化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作业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结合起来;通过优化作业设计,转变过去那种机械、枯燥、重复的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作业设计,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多样性的农村中学语文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作业的乐趣,使作业同样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本课运用自主互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
||||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 4.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设计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适合农村中学生的语文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作业的乐趣。 二、过程与方法 老师示范、点拨,学生合作探究、比较揣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
||||
研 究 片 段 (在教学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片段) |
|||||
一、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艺术特色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二、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2.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句。(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
|||||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 |
本课中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较难把握,在让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图示法,这样,学生对岩石的生成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后,用更为直观的图片加以印证说明,进而让学生明白: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就是记录时间的过程。理清了文章的内容,说明顺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配合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课件,条理清楚,容量较大。考虑到学生对教材不够熟悉,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入场到上课的这段时间,播放了部分课文录音,让学生尽快了解学习的内容。后半部分插入的音乐,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本课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做作业”向“我要做作业”、“我爱做作业”转变。把知识的联系、巩固、深化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作业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本课最大的遗憾是,对科学精神的渗透只停留在表面上。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课教学,使我明白,说明文教学并不全是枯燥无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文教学也同样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