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10万亩山楂开启“微藻之恋”

碳汇农业风生水起
绛县10万亩山楂开启“微藻之恋”
本报记者 杨红义 柴瑜竟
2022年3月19日《运城日报》
雨水时节,站在绛县南樊镇郑柴村观景台上眺望,整划一如仪仗队般的1万多亩连片山楂林一望无际。“这几乎是全国仅有的成片山楂园区,也是我们进军绿色生产、碳汇农业的先行区。”南樊镇党委书记王宏说,“待到秋天,这里仿佛绿色的海洋上漂浮着红色的玛瑙,真是美不胜收!”
“之前,每亩地肥料农药总投入850元左右,施用藻类微生物肥后投入降至700元,每亩山楂还多收105元,投入产出比相当可观。”在郑柴村农民刘善福家的18亩“大金星”山楂树地里,绛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邓志义激动地告诉记者,“尤为重要的是,施用藻类微生物肥后,山楂果品质大不一样,果面更加光滑,上色更加均匀,特别是糖度明显提高,吃起来更加可口。之前只能作为中药材的山楂品类,现在可以卖到果蜜果饯的价格甚至当水果卖,市场竞争力不可同日而语。”
“藻类微生物肥在碳汇农业领域率先‘试水’,既能高效固碳、固氮、减少1到3成的化肥使用,又能增加10%左右的山楂产量,对于提升山楂口感、色泽和土壤有机质,降低农残度,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明显效果。实践表明,藻类微生物肥还可使土壤有机质提升0.46个百分点。”绛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邓志义激动地告诉记者,“这一切,要归功于运城校地合作微藻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成果——藻类微生物肥山楂绿色生产应用。”

藻类微生物肥山楂绿色生产应用,即基于固氮鱼腥藻和蛋白小球藻藻类生物技术在富藻山楂绿色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是2021年绛县省校合作领导组、运城市科学技术局、运城市农业农村局、运城校地合作微藻研究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昌大学等6所知名院校,结合国家地理保护工程,研究推广的一种山楂绿色生产技术成果。2021年7月至今,先后完成了田间对照试验、土壤成分变化检测、品质变化检测、应用试验报告、试验论文结题、研究成果科技查新6项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藻类微生物肥的生产培育过程就是不断捕捉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碳捕捉的产物作为藻类微生物肥应用于山楂种植,通过蓝藻空气固氮,减少化肥使用;同时,通过绿藻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果品品质,提高经济林的碳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