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奋斗之路(173)
昌黎果研所举办,国际果树培训班。
与学员英语交谈,学习动力颇罕见。
173、学英语动力
我在中学阶段学校没正式开设英语课,初中我们没有英语课本,老师只发给每人一份很薄的油印的篇子。高中我上的红医排是专业排,只学医学,不学英语。1979年我上电大的第一学年曾开设了英语课,但七十年代末国家对英语还不像现在这么重视,加上我们这些学生全都没什么英语基础,学习大学英语如同空中建阁,自然是味同嚼蜡,事倍功半。英语课结业刚一年,我就连
morning 这么个常见词都不会写了。
1991~1992年,为了将来晋升职称的英语统考,我参加了苏州大学举办的《实用英语教程》广播函授班,那时我儿子希希才三岁,学习又是全业余性质的,我每天早晨抱着他背生词,每课的课文、阅读材料、会话这三部分生词加起来有200~300个。我只要看书他就想去撕,我只好把课本上有趣的故事翻译成汉语讲给他听,这样既哄了孩子,又熟悉了课文。经过刻苦学习,我的英语比以前有了较大长进,结业时获得了苏州大学颁发的国家级公共英语四级证书,在1995年和1997年省级英语统考中也都获得了好成绩。1997年8月我评上了助理研究员,对于我这样一个大专毕业生来说,评上助研就意味着封顶了,以后不可能再评职称,也就无须再参加英语考试了,对英语的学习逐渐变得可有可无。刚开始还真舍不得丢掉它,每天还能抽出点时间看看,可是过了几个月就根本不再看了。那时在我看来,学习英语的动力就是为了通过晋升职称的外语考试,一旦不需要参加这种考试了,学习积极性马上就与日递减,直至缩减为零。我获得学习英语的真正动力是在2002年。
从2000年开始,昌黎果树研究所受国家外经贸部委托,每年夏天举办为时两个月的国际果树技术培训班。由于当时昌黎果研所没有像样的宾馆楼,所以2000年和2001年培训班是在昌黎黄金海岸租宾馆楼办的,后来,为了接待培训班的学员,果研所建了一所设施完备的宾馆楼,并挂上了“国际果树技术培训中心”的牌子。
2002年夏天,第三届国际果树技术培训班在昌黎果研所刚落成的“国际果树技术培训中心”举办。学员来自第三世界的16个国家,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学员占了很大比例。尽管我不是培训班的工作人员,但我还是主动用英语同他们打招呼。当然一开始我心里非常紧张,我怕说不好,人家听不懂,因为在这之前我从未练过英语口语和听力。
8月7日傍晚,我在培训班外的广场上遇到一位汤加学员,我第一次鼓足勇气说了一句:“Good
evening!”当时我觉得心跳得很厉害,但对方马上很有礼貌地回了一句:“Good
evening!”且语音语调同我相仿。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用英语说的第一句话老外就听懂了。
彼此认识后,他们也主动同我打招呼,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却把我们同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许多。我首次领略到英语的神奇,她能把不同语言的人联系在一起。我深深地感到:我们同第三世界人民的友谊是血浓于水的,并不是由于语言障碍就能阻隔的。但是如果我们学好了英语,就可以更好地同第三世界人民交流。从这时起,我学习英语有了真正的动力。
我不仅从头复习了苏州大学英语函授班的全部教材,还阅读了《英语学习》杂志上的大部分文章。为了增进英语口语和听力,我每天晚上按时收看中央10台的希望英语杂志节目,并买了几盘英语磁带练习听力。这样在培训班结束时,我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多少有了一些长进,能同学员们进行简单交谈了。
当时我初中刚毕业的儿子希希经常陪同我去见老外,他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学英语,经过了学校的正规训练,口语和听力自然要比我强。他经常纠正我的发音错误,成了我同老外交流不可缺少的“拐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