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六学课堂”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18-12-31 18:16:26)分类: “六学课堂”课题研究 |
海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
《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六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单位:海门市六匡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本课题基于的是海门市局“学程导航·活力课堂”范式及理想课堂的底线要求。在海门地区,每所学校都在研究“学程导航”教学范式,海门市祝禧校长的“文化语文”、吴建英校长的“情意语文”、沈荣校长的“核心教学”、江伟明科长的“情趣教学”等等,尽管课堂的指向不同,但是无不都是立足于“以生为本”。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是根据学习的课程和过程及规律,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一定是以学生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定是让每个学生带着学习的任务,与教材、同伴、教师和自我进行对话,一定会形成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形态,一定会让课堂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生成多元智慧,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以生为本的教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学在前,教在后,没有学生的学就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教”的基础,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就失去了方向,就谈不上教师的“教”。(2)先学后教才能以学定教,在先学的基础上,教师全面深入调研,跟着“学情”走,并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的学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3)学生学习能力来自于放手,放手的程度决定着教育的高度。(4)课堂上的“教”应该更多地让学生来完成,学生能学,学生能教,学生的语言可能稚嫩、方式也许简单,但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阐述自己的理解,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教和学的过程。学生的“教”促进了学生的“学”,他们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不仅接受知识,而且表达知识。学与教融为一体,既成就了别人,又提高了自己,提升了学习力。
课堂教学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必须走课程改革之路。课堂教学改革要立足常态课、每堂课而不是某一节课,杜绝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老老实实地灵活运用,让学生在学好知识为载体的过程中,把课上深刻,提升学生学习力,全面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2.课题研究的意义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本课题基于的是海门市局“学程导航·活力课堂”范式及理想课堂的底线要求。在海门地区,每所学校都在研究“学程导航”教学范式,海门市祝禧校长的“文化语文”、吴建英校长的“情意语文”、沈荣校长的“核心教学”、江伟明科长的“情趣教学”等等,尽管课堂的指向不同,但是无不都是立足于“以生为本”。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是根据学习的课程和过程及规律,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一定是以学生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定是让每个学生带着学习的任务,与教材、同伴、教师和自我进行对话,一定会形成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形态,一定会让课堂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生成多元智慧,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学科素养培育:是指通过培养教育,使学生获得学习发展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学习能力。
六学课堂:是本校近年来深入贯彻市局“学程导航·活力课堂”模式及理想课堂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的基本理念。即:预学,预先学习,做足准备;独学,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群学,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展学,展示学习,补充交流;拓学,拓展研学,思辨提升;评学,评价反馈,总结收获。
实践研究:是指围绕“六学课堂”的教学理念,在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下,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六学课堂”的教学范式,借助多元链接,构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形成适宜学生的学习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借助“六学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六学课堂”的教学范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习得适应发展的必备学习能力,培育学生获得能带得走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校本目标:通过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六学课堂”的实践研究,完善并形成“六学课堂”的基本策略和教学范式,促进学校教学品质的提升,为学校“理想课堂”建设助力。
师本目标: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养成关注教学内容,关注教学设计,关注课堂活动,关注学生发展等教学习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现研究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被研究者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学校教学品质的提升。
生本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习得适应发展的必备学习能力,培育学生获得能带得走的学科核心素养。
题本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加强对“六学课堂”的理解、认同及实践,提高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为同课题的其他研究者提供研究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语文学科以部编版教材为研究内容,选取不同年段、不同文体、不同类型、具有典范性的篇目。数学学科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训练”“计算”“操作实践”等为研究内容,英语学科以阅读教学为研究内容。
2.开展“六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六学课堂”的教学范式,形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研究“六学课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
3.研究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六学”模式下学习的发展,推进优秀学生深入学习的基本策略。
五、课题研究思路、过程及方法
1.研究思路:
首先,规划选题。其次,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分工职责,每个年级配备一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第三,设计课题计划、设计步骤的主要组成部分。第四,深入实践研究。第五,总结汇总。
2.研究过程:
3.研究的方法:
六、预期研究成果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 (限5项) |
在集团内两次举行“六学课堂”专题探讨。 |
教研活动 |
2019.4 |
课题组成员每人发表与课题的论文或随笔一篇。 |
论文随笔 |
2021.6 |
|
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执教校级公开课 |
教研活动 |
2020.11 |
|
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进行课例探讨活动 |
研讨活动 |
2020.12 |
|
每学期一本阶段教案集 |
教案文本 |
2021.5 |
|
最终成果 (限3项) |
结题报告 |
文本 |
2021.6 |
课题组成员课例集 |
文本专辑 |
2021.5 |
|
课题组成员论文集 |
文本专辑 |
2021.5 |
七、研究的保障
1.研究人员精干
本课题由校长主持,核心组成员由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总辅导员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他们都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发表或获奖论文几十篇,其中有海门市学科带头人、海门市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海门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他们朝气蓬勃,工作责任心强,都是活跃在一线的优秀老师。多数老师曾参与南通市级课题、海门市课题的研究,具备一定的研究经验,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肯苦肯干,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多人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好成绩,受到市政府的嘉奖,完全有能力完成该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
2.研究基础厚实
本课题具有强有力的研究基础。“六学课堂”是结合“学程导航·活力课堂”教学范式和理想课堂的要求,在学校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本课题都是战斗在一线的青年教师,他们参与过学校的课程改革,在从教过程中执教过多节公开课,撰写过大量学科论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极为清晰的了解。
3.组织管理规范
(1)硬件保证
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课题,学校高度重视课题的展开和推进,学校的目标是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校的教学品质。学校为课题组购买了理论学习书籍,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邀请专家到校讲学,提供多媒体教室给教师实践研究等等,从硬件后勤保障教师研究。
(2)时间保证
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机制,总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各子课题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周一次。采用教研活动、课例分析等形式组织研究,并通过沙龙、撰写论文、随笔反馈研究心得。
(3)经费保证
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全力保障,保证开题论证,阶段性的评估以及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调查实践、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支付。
八、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姓名 |
工作单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中的分工 |
黄杰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教学管理 |
教学管理 |
张燕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研究 |
朱金花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数学教学 |
数学教学研究 |
丁美娟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英语教学 |
英语教学研究 |
杨海娟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研究 |
王兰香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研究 |
郁燕华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数学教学 |
数学教学研究 |
袁荷美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研究 |
倪晓咪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研究 |
徐敏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信息技术教学 |
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