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六学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书
(2018-12-31 17:50:41)分类: “六学课堂”课题研究 |
编号:
海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在单位:
申报日期:
海门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2018年3月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 题 主 持 人 |
姓 |
徐莉莉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年月 |
1981.9 |
|||||||||
行政职务 |
校长 |
专业技术职务 |
中小学一级 |
研究专长 |
语文教学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电 |
13921649717 |
||||||||||||
工作单位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
jshmxll.2008.8@163.com |
||||||||||||||
通讯地址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邮政编码 |
226100 |
||||||||||||||
﹃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 |
市C |
|||||||||||||||
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 |
《“学程导航”背景下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
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或论著(限填10篇) |
论文或论著名称 |
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的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及日期 |
|||||||||||||||
《课堂高效 |
《海门教育研究》2011年5月 |
||||||||||||||||
《抓住校园资源 |
《时代学习报•教研参考》2011年8月 |
||||||||||||||||
《故事推进拼音教学的初探》 |
《文理导航》2013年11月 |
||||||||||||||||
《利用多媒体课件 |
《中小学电教》2014月9月下 |
||||||||||||||||
《构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三步走》 |
《内蒙古教育》2016年5月 |
||||||||||||||||
《“随文练笔”须“随文”》 |
《海门教育研究》2017年5月 |
||||||||||||||||
《有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
《中小学电教》2018年4月 |
||||||||||||||||
《妙趣横生学古文——“小古文课程”的构建和实施》 |
《南通教育研究》2018年6月 |
||||||||||||||||
|
|
||||||||||||||||
课题组核心成员(不含主持人,限填10人) |
姓名 |
工作单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中的分工 |
||||||||||||
黄杰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教学管理 |
教学管理 |
|||||||||||||
张燕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研究 |
|||||||||||||
朱金花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数学教学 |
数学教学研究 |
|||||||||||||
丁美娟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英语教学 |
英语教学研究 |
|||||||||||||
杨海娟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研究 |
|||||||||||||
王兰香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研究 |
|||||||||||||
郁燕华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数学教学 |
数学教学研究 |
|||||||||||||
袁荷美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研究 |
|||||||||||||
倪晓咪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研究 |
|||||||||||||
徐敏 |
海门市六匡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信息技术教学 |
资料整理 |
|||||||||||||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学科素养培育:是指通过培养教育,使学生获得学习发展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学习能力。 六学课堂:是本校近年来深入贯彻市局“学程导航·活力课堂”模式及理想课堂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的基本理念。即:预学,预先学习,做足准备;独学,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群学,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展学,展示学习,补充交流;拓学,拓展研学,思辨提升;评学,评价反馈,总结收获。 实践研究:是指围绕“六学课堂”的教学理念,在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下,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六学课堂”的教学范式,借助多元链接,构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形成适宜学生的学习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借助“六学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六学课堂”的教学范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习得适应发展的必备学习能力,培育学生获得能带得走的学科核心素养。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本课题基于的是海门市局“学程导航·活力课堂”范式及理想课堂的底线要求。在海门地区,每所学校都在研究“学程导航”教学范式,海门市祝禧校长的“文化语文”、吴建英校长的“情意语文”、沈荣校长的“核心教学”、江伟明科长的“情趣教学”等等,尽管课堂的指向不同,但是无不都是立足于“以生为本”。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是根据学习的课程和过程及规律,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一定是以学生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定是让每个学生带着学习的任务,与教材、同伴、教师和自我进行对话,一定会形成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形态,一定会让课堂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生成多元智慧,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以生为本的教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学在前,教在后,没有学生的学就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教”的基础,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就失去了方向,就谈不上教师的“教”。(2)先学后教才能以学定教,在先学的基础上,教师全面深入调研,跟着“学情”走,并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的学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3)学生学习能力来自于放手,放手的程度决定着教育的高度。(4)课堂上的“教”应该更多地让学生来完成,学生能学,学生能教,学生的语言可能稚嫩、方式也许简单,但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阐述自己的理解,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教和学的过程。学生的“教”促进了学生的“学”,他们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不仅接受知识,而且表达知识。学与教融为一体,既成就了别人,又提高了自己,提升了学习力。
|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
|||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习得适应发展的必备学习能力,培育学生获得能带得走的学科核心素养。 2.在研究中完善并形成“六学课堂”的基本策略和教学范式。 3.实现研究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被研究者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学校教学品质的提升。
研究内容 1.语文学科以部编版教材为研究内容,选取不同年段、不同文体、不同类型、具有典范性的篇目。数学学科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训练”“计算”“操作实践”等为研究内容,英语学科以阅读教学为研究内容。 2.开展“六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六学课堂”的教学范式,形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研究“六学课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 3.研究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六学”模式下学习的发展,推进优秀学生深入学习的基本策略。
研究重点 1.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六学课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 2.研究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六学”模式下学习的发展,推进优秀学生深入学习的基本策略。 |
|||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
|||
研究思路: 首先,规划选题。其次,组建研究团队,明确分工职责,每个年级配备一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第三,设计课题计划、设计步骤的主要组成部分。第四,深入实践研究。第五,总结汇总。 研究过程: 研究的方法:
|
|||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主要观点: 课堂是学校发展的主阵地,“六学课堂”契合学校“超越文化”的理念,主要根据以下三方面: 1.基于课标,超越课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因此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在基于课标的基础上,一部分学生可以超越课标,成为“卓越学生”。实现大部分同学达到课标要求,小部分同学超越课标要求。 2.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基于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在。教材在教学资源中最具科学性、权威性,是其他任何教辅用书、参考资料所不可替代的课程资源。基于教材不是教条式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充分研究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核心。超越教材,是教学的活力所在。在认识上,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在教学中必须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本地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使之更具针对性、时代性、实践性。 3.基于课堂,超越课堂。课堂是生活的小舞台,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生活相融合。在进行某一学科的教学时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遵循“以生为本”原则。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实践,教师设计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巩固知识。我们要把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享受的过程。 可能的创新之处: 首先,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收集、整理“六学课堂”教学实例,并加以分析,探索“六学课堂”的思路和模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其次,采用以生为本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通过课题研究,使研究者卷入到教学实践中,推动研究者的教学业务水平,带动学校其他教师的成长。 |
|||
(六)预期研究成果 |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限5项) |
在集团内两次举行“六学课堂”专题探讨。 |
教研活动 |
2019.4 |
课题组成员每人发表与课题的论文或随笔一篇。 |
论文随笔 |
2021.6 |
|
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执教校级公开课 |
教研活动 |
2020.11 |
|
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进行课例探讨活动 |
研讨活动 |
2020.12 |
|
每学期一本阶段教案集 |
教案文本 |
2021.5 |
|
最终成果(限3项) |
结题报告 |
文本 |
2021.6 |
课题组成员课例集 |
文本专辑 |
2021.5 |
|
课题组成员论文集 |
文本专辑 |
2021.5 |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时间的保障、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
|||
1.研究人员分析 本课题由校长主持,核心组成员由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总辅导员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他们都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发表或获奖论文几十篇,其中有海门市学科带头人、海门市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海门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他们朝气蓬勃,工作责任心强,都是活跃在一线的优秀老师。多数老师曾参与南通市级课题、海门市课题的研究,具备一定的研究经验,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肯苦肯干,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多人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好成绩,受到市政府的嘉奖,完全有能力完成该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 2.研究基础分析 本课题具有强有力的研究基础。“六学课堂”是结合“学程导航·活力课堂”教学范式和理想课堂的要求,在学校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本课题都是战斗在一线的青年教师,他们参与过学校的课程改革,在从教过程中执教过多节公开课,撰写过大量学科论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极为清晰的了解。 (1)硬件保证 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课题,学校高度重视课题的展开和推进,学校的目标是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校的教学品质。学校为课题组购买了理论学习书籍,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邀请专家到校讲学,提供多媒体教室给教师实践研究等等,从硬件后勤保障教师研究。 (2)时间保证 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机制,总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各子课题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周一次。采用教研活动、课例分析等形式组织研究,并通过沙龙、撰写论文、随笔反馈研究心得。 (3)经费保证 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全力保障,保证开题论证,阶段性的评估以及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调查实践、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支付。
|
三、课题主持人所属部门(单位)意见
本校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单 位 (盖章) 负责人(签名)
年 |
四、海门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