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行举止上的“老规矩”
1.吃饭不能吧唧嘴
所谓吧唧嘴,就是人吃饭的时候有意识地用上嘴唇去碰下嘴唇,舌头在嘴里乱动,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老北京人对吃相很在意,在他们看来,吃饭吧唧嘴是一副穷酸相。因此,老北京人立下了“吃饭不能吧唧嘴”的规矩,并且吃饭不能出声儿,也不能狼吞虎咽,更不能边吃边聊天。
2.不倚门、不踩门槛
旧时北京人大多住在胡同里的四合院或大杂院,这里说的门指的就是家门和院门。不倚门就是不能歪着身子靠在门框上,或倚在门板上。北京传统礼俗忌讳倚门,不仅是因为那样的站姿难看,更是因为在老北京,倚门是妓院妓女特有的招揽客人的姿势。因此,老北京人就立下了“不倚门”的规矩。门槛就是门框下边挨着地面的横木,迈过了门槛,才能算出门或进门。北京人认为,门槛的“槛”字和“坎”字同音,故此门槛有着特殊的寓意,就如同一道坎,所以踩门槛就如同踩到坎儿上,是很不吉利的。
3.说话要对脸儿
说话时眼睛注视着对方是对对方最基本的尊重。所谓说话对着脸儿,就是指说话的时候,要相互看着对方,不要求目不转睛,但也不能目光涣散或目光飘忽不定。北京传统社交礼仪中,与人说话讲究“视不移”,说话时不能魂不守舍,不能一边说话一边看别的地方甚至做别的事情,那都是对对方很不礼貌的。
4.不当着外人数落孩子
“数落”带有教训和斥责的意思,而且要比一般的训斥多几分絮叨的氛围。北京人护自己的孩子,孩子犯了错,父母在家里想怎么批评都行,但是绝不会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也更加不会让外人对自己的孩子指手画脚。这既是维护孩子的面子,也是维护自己的面子,更是维护整个家庭的家风。
5.不当着人“咬耳朵”
“咬耳朵”是北京的土话,即“交头接耳”的意思。不当着人咬耳朵就是说不能在众人面前耳语,趴着耳朵说悄悄话。北京人的社交礼仪中有这一礼仪要点,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在北京人眼里咬耳朵不光明磊落,是小人之举;二是这种举动容易让人起疑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三是在公共场所中,这种窃窃私语的失敬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6.说话不能打岔
说话打岔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形:一是插话打断别人的谈话;二是接下茬儿搅和别人的谈话;三是搭话敲边鼓,替他人搭腔儿。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犯了言谈礼仪中“不随意打断他人谈话”的大忌。老北京人从小就教育孩子,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能插话、搭话,更不能抢话,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了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7.有里有面儿
北京人说话办事讲究“有里有面儿”,简单地说就是内外有别。“有里有面儿”是北京传统社交礼仪的一个鲜明特点,这里的“面儿”是指面子、尊严、体面,北京人就是自己再为难、再辛苦,也绝对不会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示给外人。当然,有“面儿”还得有“里子”,
“里子”就是内心的活动,是含而不露的,出于这样的礼节,北京人通常不会当面戳穿他人。可以说,这种“有里有面儿”的礼数一方面是维护自己的面子,另一方面也是给对方留面子。
8.不乱拍肩膀
在人的肢体语言中,拍肩膀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表示关爱、赞赏和鼓励的一个动作。拍肩膀不适用于平辈、同级之间,因为会显得居高临下、轻视或蔑视别人;同理,晚辈或下级也不能去拍长辈或上级的肩膀,那样会显得没大没小,不懂事理。
9.说话不能大嗓门
语音和语调是言谈礼仪中的重要组成元素,说话的音量大小和调门高低,都影响着谈话的氛围。北京传统社交礼仪中认为男人说话要慢条斯理、不急不缓、有板有眼;女人说话要柔声细语、平心静气、和缓轻慢。特别是在去别人家串门儿的时候,或是在陌生人面前,都得控制好自己的嗓门儿和调门儿,切忌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或在人前背后一惊一乍。
10.进趋退迟
“进趋退迟”是北京传统社交礼仪中待人接物的一个鲜明特征。“进趋”是指主人在接待客人的时候,一定要走在客人前面,大约两三个身位,以便为客人引路、开门、安排座位等;“退迟”是指在客人离席告辞时,主人一定要比客人慢半拍,让客人先行,主人跟在客人身后,大约一两个身位,以表示对客人的挽留和尊重。
11.一坐到底
北京传统社交礼仪中讲究在饭桌上“一坐到底”,意思就是吃饭的时候只要坐在位子上就不再挪换地方了,要一直坐到散席。这样的礼仪讲究一是出于旧时北京对“位子”的重视,老北京人认为用餐时的座位是按《易经》八卦定位的,如果随意挪动位子,就会乱了运势;二是从社交礼仪而言,在饭桌上随意挪座,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不礼貌,还会影响周围其他人的就餐氛围。
12.饭桌上忌说晦气话
晦气话就是那些让人听起来不舒服的话,例如不吉利或不干净的人或事。在饭桌上大家聊天只能聊高兴的、助兴的事,绝不能说什么生病、车祸、破财等给大家伙儿添堵的事。北京传统社交礼仪讲究礼貌、周全,通常拉屎撒尿的“脏事”都用雅语表达,如解手、方便一下、去卫生间等。老北京人在饭桌上说话还讲究表达方式。例如,碗里饭吃完了,不能直接说“我吃完了”“我吃没了”“吃完饭了”,而要说“我吃好了”。如果还想再吃点饭,不能说“再要一碗饭”,而要说“加点饭”“添点饭”。
13.吃鱼讲规矩
除了“饭桌上忌说晦气话”,北京传统社交礼仪在餐饮方面还有诸多讲究。例如,饭桌上吃鱼,首先要请德高望重的人先动筷子,当然第一筷子是象征性的,不能破坏整条鱼的造型。其次,吃鱼的时候不能用筷子来回翻动,也不能连吃两筷子。
14.用筷“十二忌”
北京传统社交礼仪对筷子的使用也是有礼仪要求的,可以用“十二忌”来概括,包括:一忌“竖筷”,二忌“敲筷”,三忌“跳马筷”,四忌“半途筷”,五忌“游动筷”,六忌“抬轿筷”,七忌“窥筷”,八忌“碎筷”,九忌“刺筷”,十忌“泪筷”,十一忌“签筷”,十二忌“吮筷”。
二、传统问候礼节
1.请安
“请安”这一礼节来自我国的少数民族满族,这个“安”如何去“请”,即用什么样的姿势行礼,是有规可依的。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男子行此礼才叫“请安”,而女子请安并不同于男子的“请安”礼,而是行“万福”礼,通常称之为“蹲安”。在反映清朝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类似于男子双腿跪地或单腿跪地、女子下蹲行礼的镜头,那就是请安的礼节。辛亥阁命后,这种半跪半蹲的姿势逐渐消失,但请安作为一种礼仪形式和家庭规矩,在老北京家庭中传承下来,不再需要摆什么姿势,简化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问候礼节。同时“请安”这个词作为问候的同义语,也纳入老北京人见面打招呼的土话。在家庭生活中通常是晚辈对长辈而言,在官场上通常是下级对上级而言。“请安”大致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问好,带有祝愿的意味;二是报平安,告诉对方自己挺好,请对方不必惦念自己;三是讨请,就是请求对方的指示,看对方有什么要吩咐的事,或者有什么要交代的话。
2.喝早茶
用“早起一壶茶,饭后一袋烟”这句话来形容老北京人的生活乐事十分贴切,早晨起来喝一杯茶,给肠胃补补水,也就是喝早茶,已成为老北京人生活中的乐趣之一。北京人的喝早茶不同于广东人的吃早茶,广东人吃早茶就是吃早餐,而北京人喝早茶就是单纯地喝茶。北京人喝茶重茶香,最爱茉莉花茶。讲究的人拿紫砂壶直接对嘴喝,不是很讲究的就用大茶壶沏好后倒入盖碗儿茶杯中,或者用陶瓷缸子抓把茶叶直接沏。不管用什么茶具,老北京人喝茶像喝酒一样讲究大口喝,喝得要过瘾。
3.见面礼
所谓见面礼就是第一次见面所带的礼物,包括晚辈看望长辈、下级拜访上级、谈恋爱的青年男女拜见对方父母等场合,都需要像样的、合适的见面礼。可以说,带什么礼是一种面儿,从礼品上能看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按北京的民俗,有些东西是不能作见面礼的,主要忌讳与不吉利的字眼儿同音的东西,例如不能送梨(离);不能送鸡蛋、鸭蛋,北京人平时说话都忌讳说“蛋”,把鸡蛋叫“白果”,炒鸡蛋叫“摊黄菜”;忌送碗、钟、鞋、镜子、床单、床罩等。
4.报喜与道喜
老北京人特别看重和讲究人情味儿,报喜与道喜就是生活中人情味儿的体现。报喜就是自己和家人有什么好事儿,赶紧告诉大家,一方面表示没把亲朋好友当外人,另一方面是让大家一起分享喜悦。道喜就是得知亲朋好友家里有好事以后,登门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