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述了近二百个人物,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是世界上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达利薄伽丘、西斑牙塞万提斯、法帼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媲美。
《水浒传》
《水浒传》为元末明初施耐庵所作,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宋代说书伎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末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
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后世将其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西游记》
《西游记》于明朝中叶,由明代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仙界一只由仙石生出的猴子拜到菩提门下,命名孙悟空,苦练成一身法术,却因醉酒闯下大祸,被压于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所作,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来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主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和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
《金瓶梅》
《金瓶梅》是明代长篇世情小说,成书约在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的书名,一般认为是各取书中女主角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名字中的一个字而成的,但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这部小说通过西门庆一家荣辱盛衰的始末,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西门庆这个集官僚、富商、恶霸于一身的典型,是那个时代的畸形儿。在他身上,读者看到了旧时代的末日即将来临,新时代的曙光已经升起,好像最早报告春天信息的梅花。可是,这枝梅花并没有在大自然里风餐露宿,却安插在豪华富丽的金瓶之中,生活在骄奢淫逸的氛围中,因而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终于不免过早地夭折,这就是小说全部的悲剧意义所在。
《红楼梦》
《红楼梦》为清代曹雪芹所作。原名《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
《文赋》
《文赋》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所作,是中国最早系统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在《文赋》中,陆机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主要包括:
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
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即“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3.“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特征。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刘勰所撰的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南朝齐,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全书包括4个重要方面。
上部《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下部《神思》到《物色》的20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即《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全书共60卷,分为赋、诗、骚、墓志、行状等38类。书中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编者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认为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者方可入为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尤注重骈俪、华藻。
首先对《文选》作注释的是《文选音》,这是萧统的侄子萧该对《文选》语词作的音义解释。隋唐时期的曹宪、许淹、李善、公孙罗等人将其发展成为了一门“文选学”。唐玄宗开元年间,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和李周翰五位文臣又作五臣注。所有的注中以唐高宗显庆年间的李善注被认为最好。
“选学”在唐朝与《五经》并驾齐驱,盛极一时士子必须精通《文选》。时至北宋年间,民间尚传谣曰:文选烂、秀才半。《文选》在宋代有“文章祖宗”之说。
《诗品》
钟嵘,字仲伟,在齐梁时代曾作过参军、记室等小官。《诗品》是钟嵘品评诗歌的一部文学批评名著。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122人,计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他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并坚决反对用典,以及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
钟嵘论诗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概括诗歌风格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一是论赋比兴,例如评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二是论风骨和词采,例如论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三是重视诗味,认为诗应该使人“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四是注意摘引和称道诗中佳句,谈到曹操诗时,说他“甚有悲凉之句”。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
《容斋随笔》是全书的总名,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是积40多年的时间写出一部巨著。其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明人李翰说:“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扈蒙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太平广记》引书大约四百多种,一般在每篇之末都注明了来源。许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小说,就靠《太平广记》而保存了下来。
《录鬼簿》
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作者钟嗣成(约1279—约1360年),号丑斋。曾多次参加“明经”考试,不中。后在江浙行省任掾史,但是不得升擢,他也不屑于去追求官禄,于是杜门著书。《录鬼簿》反映了钟嗣成比较进步的文艺观点。它是元杂剧蓬勃发展形势下的产物,适应了中国戏剧发展的需要。
《录鬼簿》分上下两卷,共记述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大略以年代先后排列,录400余种剧目。整个元代曲家的情况,都赖以传世。同时,在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中,还揭示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
《录鬼簿》为元代戏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至明初戏曲家贾仲明又增补了吊词。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两人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这本书选材十分广泛,兼顾到各种文章体裁的艺术风格。
“观止”二字最早出自《左传》: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见舞《韶箭》,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这些音乐舞蹈妙极了!其他的不必看了。后来人们便用“观止”称赞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古文观止》的意思是指这部书所选辑的古代文章都是最好的,其他文章都超不过这些文章水平。
《随园诗话》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倡导“性灵说”,代表作《随园诗话》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他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
《古文辞类纂》
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75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13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文章。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
《艺概》
刘熙载(1813—1881年),字伯简,号融斋,“自六经、子、史外,凡天文、算术、字学、韵学及仙释家言,靡不通晓。而尤以躬行为重”。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拜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授编修。晚年寓居上海,一直担任龙门书院主讲。
《艺概》是刘熙载平时论文谈艺的汇编,成书于其晚年。全书共六卷,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性的文艺理论著作。
作者自谓谈艺好言其概,故以“概”名书。“概”的含义是,得其大意,言其概要,以简驭繁,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这是《艺概》一书的特色。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这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又脱弃西方理论之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人间词话》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屈指可数。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