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没在岛城里的古迹(26)德华高等学堂

标签:
岛城里的古迹德华高等学堂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同济大学青岛铁路分局办公楼 |
分类: 岛城寻踪 |
http://photo.qingdaonews.com/cms/20170304/0/5857635826298004424.jpg¡ä½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开始试办高等学堂“大学”。德国政府向清朝驻德公使孙宝琦提出来在青岛开办一所大学,胶澳总督向德国提出具体办校方案。德国议会及清政府学部(教育部)批准建立青岛特别高等学堂,由中德合办,因而也称德华高等学堂。
校址选在台西海滨,这里曾有一处德国赫兰(也称黑澜)兵营,故民间也叫它黑澜大学。当年学生姜如新、安茂均等老人回忆:校舍面积很大,东起今鱼台路,西至汶水路,北至今单县路,南至海。宣统元年(1909年)正式开学,是我国最早的大学之一。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15/3aa6202c684a4f628c1e56fa85aa9127_th.jpg
学校建办公楼、教学楼两座,礼堂一座,试验楼一座,实习工厂一座,学生宿舍楼两座,教师宿舍楼三座,植物实验场一座,西部为体育场。今朝城路、汶上路南段均在校园之内。学校建有藏书楼(图书馆),有中文、德文、英文图书、杂志、报纸供师生借阅。
学校首任校长是德国贵族冯·凯贝尔博士(矿冶专业学者),曾任我国首座公办大学京师大学堂教师。劳乃宣任监督(校长),1912年凯贝尔慕劳乃宣的才学拟聘他为大学教师,劳乃宣也愿前来但因不肯剪辫子而未果。教务长均为德国人。
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5f4afb6c39c45f09
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分预科班、本科班两级,预科班相当于中学,学制6年,本科班才是大学。当时学堂开办不久,青岛本地还没有中学毕业生,本科生源来自各地。预科班同时招2~6年级插班生,出不同试题考中者即可入学,因而同一年级年龄相差很大。
清朝时期,预科毕业有授秀才资格,正科生毕业有授举人资格。正科生多为官费,由各省学台经费开支,自费生每年学、杂、食、宿费用约175元。学生均须穿校服,每人发学生证,在社会上比一般中国人有高一等地位。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712/6c44806a9b464ba3b0bffcb2662ceb0a.png
德华高等学堂教学的特点是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工科除校内有实习工厂以外,还到四方工厂、船坞工厂,去边学习边参观边实习。农林科除校内有小型实验农场外,还到农村、林场去参观实习。医科在医院实习外,在校内学习四年,毕业后还在福柏医院、天主堂医院实习一年,及格后才能获学位。
德华高等学堂共毕业了200多名本科生,有些被保送到德国留学,有的未毕业被一些德国企业洋行“预定”作翻译。毕业生中有2人在青岛比较有名:赵琪,曾任北洋政府时期胶澳商埠局总办,抗日战争时期当了汉奸,还做过青岛市长;栾宝德,曾任四方机厂厂长、青岛铁路局局长等职。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打败驻青德军,占据了青岛。于是德人为主办的青岛特别高等学堂部分师生迁去了上海,与德人在上海办的同济医学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同济大学。所以,著名的同济大学之根是在青岛。
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b24f688a46b462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