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没在岛城里的古迹(40)于家下河仙姑塔

标签:
城市里的古迹于家下河仙姑塔清末名家王垿撰“于仙姑塔铭”“仙娥洞府”石碑 |
分类: 岛城寻踪 |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716/735a629848ae40138a80513317da83fe_th.jpg
在清朝末年,崂山脚下有个于家下河村,村东头住着农户于守坊,生有一女名更。其女“容止庄静,生而好洁,性婉顺,得亲心”(引号内文字摘自“于仙姑塔铭”,其塔铭作者为“前法部右侍郎弼德院顾问”、清末名家王垿撰文,“古不其廪生”书法家王锡极书,“胶澳督办署参议”张立珂校阅)。
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3f2aa7b9abcb46b0
传说,崂山华楼宫梳洗楼上有一株仙桃树,恰好有一个大桃子熟落在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中,终日被水浸渍。一日,于更与众女伴去梳洗楼游玩,于泉水中捡得此桃,看起来桃子的下面已经有些腐烂。于姑娘用泉水将桃子洗净让众姐妹吃,大家看到是烂桃谁也不吃,最后于更自己便吃了。当日回来的路上,天恰降雨。众姐妹纷纷打伞遮雨,唯有于姑娘一人身上干干净净未曾淋湿(似乎传有神灵为其打伞遮雨)。
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220a329f2b1d038d
三天后根据佛教的礼仪为其殓。令乡邻惊奇的是,于姑娘“体软而轻,貌如生”,太不可思议了,“乡邻惊异,呼为仙姑”。大家决定立祀建塔以纪念仙姑和这件事情,虽然他的父亲不同意,最后还是建成了。于仙姑被奉入一个做工精细的大缸中,是为“缸葬”。这种殡葬礼制,带有鲜明的佛教色彩。
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c9a694ae1051396e
据当地居民介绍,此缸为盛殓“于仙姑”的瓮棺,原来埋在仙姑塔“地宫”中。文革期间被人挖出,缸内容物(于姑尸身)被抛撒,缸盖缸顶被毁。如果于姑真身留到现在,或许也是一具“肉身佛”。缸体后来被一有心人埋入自家地基下,得以保存至今。
仙姑塔于2002年被列为李沧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修整。塔前有面南门楼一座,围墙面积约300平方米,砖塔高约20米,为八层八角青砖密檐式建筑。密檐式建筑的特点是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出檐、梁、柱、墙体与门窗。
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d7a52a00ba6b06f4
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部分。底座以上部分,每层均间隔突起檐饰,底座每个侧面镶嵌石碑上均嵌名人题刻,共七方,在仙姑塔石垛门之上,有清末法部右侍郎兼实录馆副总裁王垿书写“贞闺仙迹”题刻。石垛门下的神龛朝东,意蕴“紫气东来”。
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2b7f137a2be15800
原来的于家下河村的位置,就在现在的李沧区九水东路和东川路交叉路口的西北角,村民们早已拆迁都住进林立漂亮的高楼大厦里了。如今,于家下河村早已经拆迁,唯留古塔和院落被掩没入高耸的高楼集群里。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