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上海虹口-下海庙

标签:
转载 |
分类: 江山多娇 |
原文地址:上海虹口-下海庙作者:
下海庙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昆明路,俗称“夏海义王庙,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地处旧时“下海浦”、长江船只入海处,故名。
![[转载]上海虹口-下海庙 [转载]上海虹口-下海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上海虹口-下海庙 [转载]上海虹口-下海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上海虹口-下海庙 [转载]上海虹口-下海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上海虹口-下海庙 [转载]上海虹口-下海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上海虹口-下海庙 [转载]上海虹口-下海庙](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下海庙创设初始仅有数间房屋,是当地百姓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嘉庆年间(1796-1820)荒塌重修,此后作为一所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咸丰四年(1854)购地扩建。光绪二十一年(l895)再次增加建筑物。抗战初期,寺庙毁于日军炮火,1941年重建,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1992年,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开放。2012年,扩建寺院大门。
“浦”表示“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在吴语方言中是“人工小河”的意思。宋代为疏导吴淞江水患,在两岸开通联接吴淞江的水道,约每隔五里一条,共有18,称之为“浦”。当时,在今虹口区海门路段,吴淞江南、北两岸各有一浦,分别称作“上海浦”与“下海浦”, “上海浦”,后来建镇,称作“上海镇”,上海之名即是起源于此。“下海浦“后来几经变故,成为当今“海门路”(下海庙就是地处海门路一端),据载,下海庙创立的清乾隆年间,这一带全是渔村,渔民出海需要祈福酬神,于是寺庙便应运而生。
下海庙清净幽雅,现有前殿、后殿和东殿等寺院建筑,另有法堂、斋馆等附属用房及静观苑等园林。
后一篇:[转载]难忘的英式风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