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 |
二上《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认识“宿、寺”等6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夜宿山寺》。
3.能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重难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前学习单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评价设计
评价设计 |
评价标准 |
评价星级 |
能准确认读要求认识的字;正确、规范书写会写的字和词。 |
|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
|
|
能够熟练背诵古诗。 |
|
|
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齐诵诗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2.导入新课:课件中的诗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
3.理解诗题。
(1)指名读诗题,强调“宿、寺”为平舌音。全班齐读。
(2)猜测:通过题目,你知道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和地点吗?(时间:夜晚。地点:山中寺庙。)
(3)识字:出示生字“寺”,引导: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课件出示路牌、寺庙等图片)
理解“宿”:住,过夜,夜里睡觉。
用“宿”组词:住宿、留宿、宿舍、寄宿。
(4)教师介绍:李白在外游玩,晚上借宿在寺庙里。夜深人静,他登上山顶寺庙的高楼,写下了这首诗。
(5)再次指导读好诗题。
【设计意图】诗题往往藏着很多信息,本环节从理解诗题入手,不仅引发了学生们的阅读期待,而且对阅读中“抓题眼”的方法有了初步认知。
板块二 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1.自读要求。
(1)第一次读:自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6个生字,读准字音。
(2)第二次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第三次读:同桌合作读,一人读前2个字,一人读后面3个字,试着读出节奏。
2.展示读,指名读,强调易错字音。
(1)辰:翘舌音、前鼻音。带有“辰”这个部件的字,大多都带有“en”的音,如“晨、震”。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惊:后鼻音,形声字。根据部首理解字义;扩词:吃惊、惊吓、惊慌。
3.教师范读,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与韵律。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读出恰当的停顿。
课件出示: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读、互读等,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主动性。在识字环节,利用规律归类识字,强化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板块三 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观察课文插图。
说一说:山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画面感受“楼之高,人之小,天之近”。
2.学习第1、2句。
(1)随文识记“危”。
我们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个字?(出示各种带有“危”字的标识牌、警示语等图片)
学生读一读,了解“危”现在大多指“危险”的意思。
出示“危”的小篆字形:上面为“人”,中间是“山崖”,下面呈腿骨节形,整个字形代表着人站在山崖上,“危”本义表示“高”。“危楼”即“高楼”。
借助小篆字形记忆“危”,并指导书写:危,斜刀头居上居中,“厂”横画在横中线上方,不要写成横钩,里边笔画横折钩的钩尖抵在竖中线上。
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
(2)理解“高百尺”。(板书)朗读诗句,全班交流:哪些诗句让你感受到了山中寺庙的楼之高?
引发质疑:1米等于3尺,这座楼真的有33米、差不多11层楼那么高吗?
讨论小结:“百尺”是虚指,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楼很高。
诗句拓展:结合李白其他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来理解“高百尺”。
指导朗读:请看着画面,读出寺庙高耸入云的感觉。(强调“危”和“高”)
(3)理解“摘星辰”。(板书)
理解:“星辰”的“辰”是日、月、星的总称。(课件出示夜晚的天空)
想象画面:假如此刻你也站在这高楼上,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情境描述:诗人站在“危楼”之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李白的想象是多么奇妙。
表演读:谁能带着动作读读这句?指名表演读,教师指导:强调读“高、可”时声音响亮些,突出楼的高耸入云和摘星辰的轻而易举。
3.学习第3、4句。
(1)继续体会“楼之高”。(出示不敢语、恐惊天人)
提问: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看到美妙的景色,诗人本该诗兴大发,大声吟诵,为何却“不敢高声语”?从这两句诗中,你又体会出什么?
随文识记“恐”“惊”。
引导发现:这两个字偏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课件出示“心”的篆体,加深理解心字底与竖心旁都跟人的心情有关。
理解:恐惊——担心惊动。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小结:这句诗更加说明楼很高,似乎与天相连。(板书:不敢语、恐惊天人)
比较诗中出现的两个“高”所表达的情感。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形象地描绘了寺庙高楼的高耸入云,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寺庙高楼的高度;“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进一步说明楼高与天近。
(2)指导朗读。模仿诗人此时的神态,抓住“不敢、恐惊”,轻声朗读,语调要轻、要低,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4.指导方法,背诵古诗。
(1)教师说诗意,学生读相应的诗句。
(2)借助板书背诵:“高百尺、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写出了山寺“危楼”的高,抓住这些词语,对照插图试着背一背整首诗。
(3)想象背诵: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身在山寺的高楼上,想象画面背诵。
(4)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5.小结:一个普通的夜晚,一座普通的高楼,在李白的笔下,变得那么巧妙而生动,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和文的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和字理落实“随文识字”。紧抓主题“楼之高”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感知夸张的手法和李白诗作浪漫的特色。
板块四 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多媒体播放“敢、惊”的书写动画,引导观察: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字的笔顺、关键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引导交流。
敢:左右宽窄相当,左低右高,反文旁首笔的撇尖落在竖中线上,底部撇高捺低。注意与“取”的区别。
惊:左窄右宽,“口”在横中线部位,第六笔竖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4.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
【设计意图】写字要逐步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写前的观察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向,写后的对照要紧扣之前观察和提醒的要点,在“看”和“写”的实践中提高书写能力。
板块五 课外拓展,实践探究
1.背诵古诗。把《夜宿山寺》背给家人或朋友听。
2.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想象画面,画一幅简笔画,并将《夜宿山寺》抄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对诗意的理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检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
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楼高 高百尺 摘星辰
危楼 想象
夜静 不敢语 惊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