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科学《地表雕刻师》

(2022-12-09 12:56:55)
分类: 教学设计

1 2《地表雕刻师》教学设计

锦纶路小学 李怀瑞

1 . 教学内容

本课承接本单元前面三课, 重在探讨改变地表的外部自然力量, 揭示岩石的三大成因, 起到总结延伸的作用。 学生将借助模拟活动认识到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 流水、风、 温度变化等外部自然力量也在缓慢改变着地表形态。 学习本课, 能促进学生整体认识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和外部自然力量, 为后续认识岩石循环、 化石成因奠定基础,有利于深化认识、 提高开发与使用模型的能力。

本课内容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初步认识外部自然力量会改变地表形态,通过课文直接告诉学生“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 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风、 水、 冰、 温度变化等外部自然力量也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第二部分是探究外部自然

力量如何改变地表形态, 如温度变化和风对地表的影响, 意识到水、 冰、 风、 生物和重力将岩石、 土壤和沉积物破碎成较小的颗粒并使它们四处迁移。 第二部分共安排了三个小活动: 一是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碎裂; 二是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对地貌的影响; 三是识别图片中改变岩石和地貌的外部自然力量。 第三部分为“模拟变质岩的形成, 认识岩石三大成因, 安排了两个小活动: 一是阅读资料, 认识岩石的三大成因;

二是模拟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2. 教学目标

乐于模拟外部自然力量改变地表的过程, 大致说明作用方式和结果。

通过模拟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阅读活动,能说明三类岩石的形成原因。能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3.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能从模拟实验中学习,理解作用方式, 说明三类岩石的成因。

难点: 说明自然力量作用方式和三类岩石的成因。

4.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教学 PPT 与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 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材料(坩埚钳、 页岩薄片或石灰岩、 酒精灯、 火柴、 冷水) , 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的实验材料(深塑料盒、 石子、 玉米粉、玉米碎粒、 吸管数根) , 模拟变质岩形成的实验材料(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或超轻黏土、 塑料垫板等)

5.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 出示地表地形图, 教师引导: 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之外, 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 他们就像一个个雕刻师一样, 不停的雕刻着地表的形态。

2. 这些地表雕刻师究竟是谁? 他们又是如何雕刻地表形态的? 今天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地表雕刻师, 欣赏他们的雕刻技能和作品。

3. 板书课题: 1 2. 地表雕刻师

二、 学习新课

活动一: 了解地表雕刻师

1 . 教师引导: 地表雕刻师究竟是谁呢?

2. 出示课本 34 页上面的 5 幅图片, 学生观察这些图片, 了解地表雕刻师分别是谁?

预设: 地表雕刻师是温度、 风、 水。

3. 温度、 风、 水这些地表雕刻师又是如何不断改变地表的形态的呢? 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活动二: 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 . 出示课本 34 页下面的一幅实验图片, 学生观察这幅图片, 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2. 实验材料: 坩埚钳夹、 薄片页岩、 酒精灯、 火柴、 冷水、 水槽等等。

3. 实验方法: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薄片页岩, 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然后迅速浸入冷水中, 接着再加热,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 观察页岩薄片的变化。

4.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仔细观察页岩薄片的变化, 思考温度变化对岩石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5. 教师巡视, 了解学生实验情况, 提醒学生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同时注意在实验过程中小心烫手。

全班交流

6. 指生说一说, 经过反复几次之后, 页岩薄片有什么变化?

预设:

页岩薄片在冷和热的不断作用下逐渐碎裂。

7. 通过这个实验, 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

自然界中的岩石在冷热的不断作用下会发生碎裂的现象。

活动三: 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

1 . 教师引导: 刚刚我们通过实验, 探究了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下面我们继续探究风对地表的影响。

2. 出示课本 35 页风对地表的影响实验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 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3. 实验材料: 托盘、 小石头、 玉米碎粒、 玉米粉、 吸管、 护目镜等等。

4. 实验方法:

在托盘里放几块小石头。

铺上 1 -2 厘米厚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用吸管轻吹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观察托盘里的情况。

5.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想一想风对地表究竟有怎样的影响?

6. 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预设:

当我们用吸管轻轻的吹托盘里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小石头的时候, 首先被吹走的是玉米粉, 然后力气大一点, 被吹走的就是玉米碎粒, 最后剩下来的是小石头。

7. 这个实验说明风对地表有什么样的影响?

预设:

发现风具有搬运作用。 地表地形不同、 疏松颗粒轻重不同, 颗粒被搬运的距离、 堆积效果也不同。

8. 教师小结: 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 风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的, 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风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 形成的极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 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 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被带走的沙子在风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 日积月累就形成

了沙漠。

活动四: 分析各种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1 . 教师引导: 温度、 风、 水等等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 下面这些地表形态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呢?

2. 出示课本 33 页下面的 6 幅图片, 学生观察这 6 幅图片, 并说一说这些地表形态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

预设:

1 , 昼夜或季节性温度变化导致岩石开裂。

2, 风携带沙砾磨蚀岩石形成典型的风蚀石。

3, 海风搬运沙子堆积成沙丘。

4, 流水在河道中速度不同, 且不断侵蚀河岸形成弯曲的河道。

5, 海浪不断冲刷侵蚀而成海蚀石。

6, 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溶洞。

活动五: 岩石的生成

1 . 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岩石, 大家这些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吗? 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究。岩石的生成方式

2. 出示课本 36 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 初步了解岩石的分类以及岩石时的生成方式。

3. 全班交流

1 ) 地壳主要由哪几种岩石构成?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2) 什么是岩浆岩?

出示岩浆岩和玄武岩的图片, 学生观察岩浆岩, 初步了解岩浆岩的外形特点。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 有时又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 这种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3) 什么是沉积岩?

出示沉积岩、 石灰岩的图片, 学生观察沉积岩以及石灰岩, 初步了解沉积岩的外形特点。

岩石碎屑经过风、 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 河湖及海洋, 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4) 什么是变质岩?

出示变质岩以及大理岩的图片, 学生观察, 初步了解变质岩的样子。

岩浆岩、 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 高压等作用, 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4.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1 ) 出示课本 36 页下面的 4 幅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2) 实验材料: 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塑料垫板两块等等。

3) 实验方法:

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把它们搓成大小不同的圆球, 堆在一块塑料垫板上。

用另一块塑料垫板放在橡皮泥上, 不断加压。

观察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橡皮泥的状态。

4) 学生分小组实验, 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 仔细观察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 橡皮泥的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全班交流

5) 指生说一说橡皮泥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作用下, 变成了什么样子?

预设:

大小不等的橡皮泥圆球在压力的作用下被挤压, 形状完全发生了改变, 并且各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完全混合在了一起。

6)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预设:

因为压力, 小块橡皮泥都融合在了一起, 橡皮泥的形状、 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实验体现了岩浆岩、 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 高压的作用, 性质发生了改变, 形成了变质岩。

三、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力量, 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 主要是温度、 风、 水在不停的改变地表形态。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查阅资料, 想一想地球地表形态的改变还有哪些因素的作用。

 

四、 板书设计

地表雕刻师

外部力量

温度 冰川

内部力量

地震 板块运动 火山喷发

 

 

 

2022.10.26

 

 

 

1 2《地表雕刻师》教学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 课后及时反思, 对教师专业成长起着促进作用。 我讲完《地表雕刻师》 一课后, 掩卷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达到了融教育智慧、 教学艺术、 教学技术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有自感欣慰的方面,也不乏遗憾,值得探讨和完善的方面。

1 . 教学起点把握。课前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知道又到了什么程度, 还不知道什么。知道的就不再多花费时间,不知道的即根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要求做些弥补的工作。 教学设计阶段中对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了解和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调整做到了一一对应。

2. 教学目标和“课标”对应。 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 本节课的教学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3. 课堂教学做到了教学内容正确、 教学言语准确、 教学板图精当。 尤其是教学言语凝练, 不说废话; 语气亲切自然,体态语言从容淡定,干净、利落、自信地表达自己,是教师职业生涯多年锤炼的结果, 也是教师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教学结构完整并与教学目标对应。 这堂课的教学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达成教学的流畅, 闪烁教育智慧的光芒。 课堂教学是个时间流, 几乎很少有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全程运用自己的有意注意于其中。 这堂课的教学张驰有致,有高潮。 象篇文章, 有伏笔、铺垫和渲染。 而且课堂结构清晰自然,用了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之间保持了均衡。

5. 师生互动方面。 一堂学生参与程度较深的课, 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反映出的内在思想性。 给学生留有参与的空间, 也给学生以有效的评价。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让学生终身受益。 情感目标的实现尤重于认知和能力领域,如果留给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6. 从课堂氛围, 学生学习的状况看。老师带领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处于紧张思维的状态、 转入下个教学活动、 静默的思考和冥想, 整个课堂是个完整的情绪体操。

7.教学资源挖掘与利用恰到好处。 教学资源无所不在, 关键是自己是否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那些沉默的资源。“能不能用” 是能力问题, 用得是否“恰到好处”, 就是艺术了。 此外, 对于稍纵即逝的动态性的资源, 做到了“灵机一动”, 这是教育机智。

8. 本课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的能力, 但时间安排较紧, 如果能当堂展示同学们的绘图情况, 及时给予正确评价, 会更好。

9. 课堂教学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融合; 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板书、 板图的融合; 是教师言语和体态语的融合; 是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积累情感、 形成价值观的融合; 是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的融合; 是人和人交流状态的融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