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钦斯的首因效应
【经典再现】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次采用实验方法研究第一印象。洛钦斯设计了4篇不同的短文,分别描写一位名叫杰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杰姆描述成开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前半段把杰姆描述成开朗友好,后半段则描述成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前半段说杰姆孤僻不友好,后半段却说他开朗友好。第四篇全篇将杰姆描述成孤僻而不友好。洛钦斯请4个组的被试分别读这4篇文章,然后在一个量表上评估杰姆的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结果表明,篇幅的前后至关重要,开朗友好在先,评估为友好者为8%:在后,则降至8%,这就是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
洛钦斯还做了这样的实验。他分别向两组被试,介绍某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的人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向特点,然后介绍内向特点。对乙组的人则相反,最后考察这两组人,对这个人的印象。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接着洛钦斯修改了实验方式,他在向两组实验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听故事等不相千的事情,再来介绍第二部分。结果表明,两组的实验者都对第二部分留下深刻印象,“近因效应”明显。
【学以致用】
第一,与人打交道,尤其是要与陌生人打交道。我们都知道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把自己收拾利索了,谈吐也要注意对方的感受,为的是留下美好的第印象,甚至有人说:“你没有第二次机会,如果给别人留下不佳的第一印象。”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也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影响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
第二,生活中如果你和好朋友别扭了,他让你很生气。你可能因为这一件事情把你们数年的交情,甚至是几十年的交情抹掉。也就是人际交往中,最近的东西往往占优势,它可以掩盖对该人的一了解,这就是“近因效应”
教师如果第一天的课程,表现一般,甚至让学生失望。那当天晚上就要多做“功课”,调整一些课程内容,争取第二天让学生满意。往往学生第二天满意了,因为“近因效应”,综合起来满意度也不会太差。
“近因效应”比“首因效应”更重要,比如一般学校对教师教学调查是在期中考试之后,如果期中考试考好了,评价基本不会太差。
第三,在社会上,我们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排除这个“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要靠“日久见人心”来评价为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