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志斌教师工作室
朱志斌教师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9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斯金纳的老鼠实验:奖励或惩罚的强化

(2018-12-12 08:08:08)
分类: 懂点心理学

斯金纳的老鼠实验:奖励或惩罚的强化

【经典再现】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了一个实验:把小白鼠放进箱子,箱内有机关,小白鼠只要碰到这个机关,就有一粒食物掉出来。开始时它们在箱子里乱动,碰巧触动机关,就有食物丸掉出来。后来小白鼠越来越少去碰其他地方,而越来越多地去碰这个机关。最后为了获取食物丸,它们就去碰这个机关,得到了食物奖励。

斯金纳的实验表明: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它的某种需要(获得奖赏或遇避惩罚),以后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在此过程中,生物的某种行为为了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生物就产生了记忆。它重复这种行为,故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相同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都是利用了生物的记忆。但不同的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中的生物是把记忆和某种相关的东西联系了起来。而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生物,它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或惩罚,“某种相关的东西”变成了具体的奖励或惩罚。

【学以致用】

第一,在我们的学校中,对学生进行评比,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在我们的幼儿园奖励小朋友小红花开始,奖励和惩罚在学校的使用,这方面我们广大的人民教师,已经有很多研究,我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总之作为老师要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要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这才是教育。

     第二,把奖励和惩罚与学员的学习联系了起来,要注意过多的奖励和惩罚,会分散学员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只是为了赢得什么奖品。在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在实验室里,做智力难题。实验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大学生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大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的大学生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大学生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大学生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表明,奖励组的大学生在第二阶段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在减弱。而无奖励组的大学生,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结论是,外在报酬短期可以刺激工作动机长期看会减弱工作动机。简单地来说,我们要让学生为自己学,让他自己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取得教师的奖励,或比别的组做得好,成为他学习的理由。

     第三,应试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于不断地测试他们,把他们中优秀的筛选出来,落后的淘汰掉。而素质教育在于培养所有孩子的综合素质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更关注在授课的内容上,而不是形式上为好。内容第一,形式第二,才是正道。当然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错,参与的不错,演练的不错,教师可以发动大家鼓掌来鼓励学生,或直接给某种奖励,也会比竞赛的效果更好。即便是使用竞赛的方式,也要只给奖励而不给惩罚,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才能感觉是为自己学习的,如此一来他们就会关注学习,关注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