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商隐的“无题”诗》课堂实录及悟课(二)

(2019-08-12 21:32:05)
分类: 课堂实录

生:(一名男生笑笑地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师:用这么开心的方式读这句吗?我不大理解。

 

生: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师:向往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寸寸相思都容易化成片片灰烬。

 

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看这里思念如什么?巴山夜雨,真好!

 

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的难,李商隐的思念,李商隐缠绕的无题,从人间,一直到月亮之上。在他的笔下,在他的心中,嫦娥也是用一个字,装满了她的心。碧海青天是什么?是嫦娥思念凡间的夜夜心呐。大悲大恸!延续这种感觉,大家再来读读这些诗。并且简单地介绍一下

 

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因为作者的爱人,在问他何时才能回家的,诗人却没有具体的回家日期,那时候。巴山下起雨,感觉十分的凄凉。

 

师:他说到这,我想换个角度问,猜猜看,这十句诗当中大观园里的林黛玉最喜欢哪句?(学生沉默,老师启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有咏絮之才的林黛玉,她会喜欢哪一句呢?既然是猜想,答案是什么没有关系的。

 

生: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里面有红楼两个字。(学生大笑)

 

师:这让我想起一个抗战神剧,那里的主人公说,再坚持一下,抗战还有两年就结束了。那时候哪有这样的先知先觉,黛玉知道自己要被写进《红楼》吗?你这个理由挺好玩。(学生再一次爆发大笑)

 

生:我认为是第一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因为林黛玉所做的葬花这件事儿,她将花作为青春的一个载体,将花与自己的思念,一同葬入花塚。

 

师:黛玉是花魂,在红楼梦里,女儿国中,两个人是花朝节出生的,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姓花的花袭人。我们的讨论,不在于结论在于过程。

 

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为林黛玉的身体不好,有可能她知道自己虽然是很有才,但是并没有太多的时间。

 

师:看来李商隐的每一句诗,都可以给林黛玉的生命作注解。

 

生:我觉得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师:(老师故作惊讶)你敢选这一句呀,这一句有两个典故。选这句话来说,真的是艺高人胆大。(学生大笑)

 

生:(还是刚才那个男同学)我觉得是。庄周他非常迷恋蝴蝶,但是一个是人类,一个是蝴蝶,是不能在一起的,他心中存在的这种感情,只能一个人抒发。就像林黛玉一样,贾母是不同意她和贾宝玉,但是她心中,对贾宝玉还是有感情的,而且,林黛玉喜欢把悲伤的情绪留给自己。

 

师:就像一句歌词,宁愿把悲伤留给自己。(学生笑)但贾母不同意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却是未必,建议你再去读读《红楼梦》。

 

师:在这样讨论中,我们真的是会发现,心事、精神的相似点。

 

生:我觉得应该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因为读过红楼梦就知道,林黛玉刚开始,并不是和贾宝玉是一家人,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后来他们还是在一个家里这叫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好多孩子在举手,真好!

 

悟课

 

张显辉:李商隐和林黛玉,一个是男性,一个是女生,一个现实里的诗人,一个是小说中的人物,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人。一菲老师却把他们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用李商隐的诗句,为林黛玉的精神找一个注解。黛玉是诗的化身,是美的象征,李商隐的诗与林黛玉的心事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我们又可以回到课堂最开始,一菲老师的那个导入:每个人,都能在李商隐的诗中读到自己。黛玉能,我们也能。

 

师:清代有一个人叫孙洙,他编写了一本书《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多少首,不敢说话吗?

生:(孩子们犹疑地回答)三百首。

 

师:我去年在徐水讲课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你们要用全部的智商来回答一个问题,古诗十九首,有多少首?他们一直不敢说。孩子们古诗十九首有多少首?

 

生:(笑着自信地大声说)十九首!

 

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多少行?

 

生:(声音更高,更整齐)十四行!

 

悟课

 

马于玲:好的课堂一定是有张有弛有热有冷的课堂,唐诗三百首多少首?”“古诗十九首有多少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多少行?多可爱的问题!这正是,调整课堂情绪,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正是为了下面的”“铺垫的。

 

《李商隐的“无题”诗》课堂实录及悟课(二) 

师:《唐诗三百首》,一共三百首,李商隐一人入选了二十二首,足见他对后世的影响。怪不得孩子们在林黛玉的精神气质当中,找到了那么多李商隐的影子。

 

师:清代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顶峰之作,是集大成者。虽然它不是诗,却胜过所有的诗。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同学们来读一下这句,《红楼梦》,36……(老师突然宕开一笔:摄影师多给我们拍照啊,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们在这里相聚。学生大笑。)

 

生:(一个男同学十分低沉缓慢地读)比如,我此时……

 

师:(老师纠正)太深沉了,孩子别那么太深沉了

 

生: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

 

师:你的声音跟你这个阳光的表面不是太像。(学生大笑)你知道我为什么在这么多男生中选你做这个角色的代言人吗?我觉得你的气质非常像贾宝玉。这是不是贾宝玉的台词?我此时如果有造化,我最大的造化是该死于此时,我全部的理由是什么?是你们在,他说的你们是谁呀?大观园中所有的女孩,包括那些丫鬟们。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为什么现在死呢?因为你们在。你们在有什么好处?因为你们会哭,你们的眼泪会流成大河,将我的尸体飘起来,送到了幽僻之处,这就是我今生最大的愿望。致敬女儿!女儿,这是曹雪芹创造的词,不叫女孩,叫女儿!他说这个词胜过元始天尊,胜过一千句阿弥陀佛,借宝玉之口说的。第二段还是宝玉的台词,先来读。

 

生:(一男同学读)宝玉对紫鹃发誓道:我只愿这会子我立刻死了……”(学生在这会子读成这会(hu)子,老师纠正。)把心迸出来让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化成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得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这个男同学读又错了两处,一处,一处断句一阵大乱风,老师一一纠正。)

 

师:宝玉话里也包含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思。看到了吗?曹雪芹不仅有传承,还有创造,仅仅成灰,还不够,还需要成什么?随风散了,连灰都不要有,无形无迹。最大的绝望,最大的灭迹,就是散了,什么都没有。不仅仅是死,不仅仅是灰,还是随风飘散。

 

师:《红楼梦》和李商隐的诗是互为注脚,《红楼梦》开头说,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当中,有功名利禄,却独独缺了爱,缺了情,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此高扬旗帜,说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他还会说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情的最高境界,也许这就是李商隐。

 

悟课

 

张艳:《红楼梦》和李商隐,隔着近千年的距离,一菲老师却以字为媒,在二者间牵起一条研究之线。一菲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不仅来自她对单篇文学作品细腻、敏锐的审美感悟力,还源于她深厚的文史积淀。她对文学史上优秀作家作品的熟知程度和对优秀诗人以及各种文学形态的传承关系的认识深度远远超越了中学语文教师这个群体的水平。自幼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浸染,熏陶出一菲老师的如兰气质和其文学作品教学独特的唯美风格;博览群书,博闻强识,炼就了一菲老师深入浅出的研究性教学深度。

 

马于玲:大家猜猜看《红楼梦》里林黛玉最喜欢李商隐的哪句诗?这个问题如草蛇灰线,遥遥埋下了伏笔,原来是为了承接这里《红楼梦》是否有李商隐的影子。曹雪芹对李商隐不仅有传承,还有创造!谁能想得到?

 

师,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描述一下李商隐诗的特点。

 

生:伤感!

 

师:帅!(学生笑)

 

生:忧伤。

 

师:还是一个伤,万变不离其伤。

 

生:至死不渝。

 

师:非常好!但哪里是至死不渝呀,是超越生死。

 

生:难分难舍李商隐。

 

生:缠缠绵绵。

 

师:缠缠绵绵李商隐。

 

生:感性的。

 

师:感觉非常敏感,所以他写的是朦胧诗,多义的解读。

 

师:选两个词,以李商隐的无题诗,既怎么样又怎么样的形式来写一写。

 

《李商隐的“无题”诗》课堂实录及悟课(二) 

 

生:李商隐的无题诗既感伤又空灵。它表达出的是缠缠绵绵、无始无终、不休不止、痛彻心扉的思念与爱,用的却是空灵的迷朦的意象与典故。(学生鼓掌)

 

师:(眼睛发亮,激动地说)说得太好了,孩子!看看你一下用了多少个关键词啊,感伤缠绵、空灵迷朦,无始无终、不休不止,感觉真敏锐!

 

生:李商隐的无题诗既真挚又曲折。真挚的,是他的情感;曲折的,是他的表达。他的思念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超越了生与死,但是他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以一种曲折的隐约的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学生鼓掌)

 

师:向你们的语文老师致敬,语言真好!这就是汉语的魅力,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生:李商隐的无题诗既多义又怅惘。关于无题诗历来有多种解读,有人读出了深挚的爱与思念,有人读出了不得志的伤感,还有人读出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复杂的情感诗人恐怕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老师与学生一起鼓掌)

 

师:你感动了我,孩子!好一个说不清,道不明,这也许恰恰就是李商隐无题诗的魅力所在,每个人读出了自己的岁月、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情感,所有所有的人都能从中读出共鸣,得到慰藉。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就下课。注意加点的字

 

(在学生深情而大声地朗读中结束了这堂课。)

 

悟课

 

张艳:结尾,教学的风筝线从高远的天空收回,落在对李商隐无题诗整体风格的感悟上。整节课始于无题,终于无题,始于点,终于面,始于单篇,终于整体诗风。至此,立体的李商隐的形象赫然眼前,他立于晚唐的夕阳中,为我们吟咏着朦胧、深情、秾丽、感伤的诗句,那浓得化不开的感伤,历久不散,弥漫了文学的时空,轻轻落在你我心头。

 

张金波:整节课始于无题,终于无题,始终都是要沿着李商隐诗歌的多意性模糊性的主线向纵深推进。一菲老师的这种主线推进的课堂结构,打破了以往板块式的生拼硬凑的课堂结构,根据文本的核心价值,创设一个又一个紧密联系学生知识储备、和学生思维水平密切契合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或者任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进而感受文本的魅力,提升思维品质。 一条主线贯穿全课,重点突出,纲举目张,不但实现了课堂结构的圆融完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马于玲:无题始,以无题终,整个课堂结构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可哪里又仅仅是一个圆,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丰富多彩,摇曳多姿;又不枝不蔓,简洁精炼。一菲老师仿佛有双妙手,天机云锦,任她裁,任她剪——没有丰富的储备,何以能如此毫不费力地展现出来?

 

张显辉: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旁征博引,是殊途同归,是引领,更是启迪。无论是《红楼梦》,还是李商隐的《无题诗》都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都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思考与触及。这便是经典的魅力所在。一菲老师的一节课,从晚唐李商隐诗起,到清代《红楼梦》结束,入得课堂,又出得课堂,带领学生来了一场文学上的诗意旅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