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高峰,正高级教师,陕西省第五批教学名师培养对象,陕西省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西安市首届最美教师和教学名师,西安市“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致力于构建“简约而有深度,圆美而有温度”的“简·美”数学课堂。
一峰还有一峰高,扎根课堂乐学教。简约圆美常寻觅,许身孺子勤赶超。
——题记
因为姓郝的缘故,孩子们都称我“好老师”。2003年10月,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外地的信——是一个叫张凯的学生寄来的,信中那句“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此,做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便成了我的教育理想,也成为我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如果把我的专业成长比作一首乐曲,做、学、思、写无疑就是它的四个声部,它们相互唱和、协同推进,共同奏响了我专业成长的“四重奏”。
做——莫向光阴惰寸功
2000年8月,我从陕西省长安师范学校毕业,怀揣着心中的教师梦回到了生养我的家乡,被分配到马家湾乡西营中心小学。学校虽不大,但因为是中心小学,这里有乡里非常优秀的一支教师队伍。他们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尤其是他们的教学基本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默默告诉自己:“我也要练好基本功,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老师!”
于是,我购置了练习书法的笔、墨、纸,找到一块练习粉笔字的小黑板,寻得一架旧手风琴,利用大量的时间来练习基本功,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当然,后来我更多把它当成一种自我调节:心情好了弹弹琴,心情不好了写写字,闲来无事朗诵一些诗词、文章……再后来,我也教孩子们,以至于有段时间乡里艺术节中书画类一等奖都被我的学生“垄断”了。过硬的基本功成为我教学生涯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学——见贤思齐永向前
当我从一个内向的腼腆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自信的青年教师时,我多了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想法。我在业务上潜心钻研,学校也把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给了我。我开始知道全国名师吴正宪、华应龙、徐斌、潘晓明、王崧舟、窦桂梅,陕西名师马俊华、何军华、任院玲、张静等,并痴迷于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认为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取法一定要高远。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取法要高一些,加上敢于实践,在教学上也就开始初露锋芒。
我清楚地记得,2013年我作为当年年龄最小的西安市学科带头人在上海培训时激动地挽着于漪老师漫步的情景;也不会忘记2011年在西安高新国际学校听课时追着华应龙老师求合照,以及2019年在“名师大讲堂”研讨会上与华应龙老师同台执教的情景……从2007年荣获县级“教学能手”,到2010年获市级“教学能手”,再到2011年幸运地成为我们县当年唯一荣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的小学教师;从2012年的县级“名师”到2016年的陕西省“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再到2021年的西安市“教学名师”等,追逐优秀教师的脚步从未停止。
思——熟读精思子自知
当一些荣誉纷沓而至时,我有些诚惶诚恐,愈发感觉到自己的肤浅。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尝试向内涵式发展迈进。当我把主持过的课题“小学数学‘单线条·大问题’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数学‘单线条·大问题’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小学课堂教学节奏与调控的案例研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简约课堂的实践研究”串联起来,发现自己从开始只关注课堂的“形简”,逐渐向关注课堂的“质美”过渡。于是,“简约而有深度,圆美而有温度”的“简·美”课堂教学主张便渐次清晰起来。
阅读张奠宙先生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我会思考自己有没有把教材教“小”了;观摩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我会思考自己在数学教学中能不能也落实课程育人;执教“除法”一课时,我会想教学竖式能否引导学生“反弹琵琶”,于是与学生一同从“低位除起”的讨论深入理解从高位除起的秘密;等等。
我思故我在。我认为,一名教师成熟的标志就是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身处“大流”,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面对权威,能遵循“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的基本原则。
写——爱好由来落笔难
2018年9月,站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个崭新的平台上,我再一次反躬自身:该如何让自己的专业成长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天吃过晚饭,我和刚上一年级的儿子漫步校园。“爸爸!”儿子拉了拉我的手,“我觉得咱们在这儿过日子也挺好的!”听到“过日子”几个字眼时,我转过身惊异地望着他。他反问道:“不是吗?”我忽然就心领神会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就是这个学校过日子的方式。是呀!置身于陕西师范大学“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之内,浸润在附属小学“助力每一个生命的成长”的办学理念之中,看着身边一批批优秀的同伴,我突然明白了自己要过什么样的“日子”。
于是,尝试梳理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逐渐向教育写作过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写作于我来说并非易事。晚上将孩子安顿入睡后,即便在电脑前从10点坐到12点,键盘上也没能敲出几个字。爱人打趣道:“人家是‘写作’,你这是‘写命’呢!憋不出来就别憋了!”就这样,我一天天地“憋”着,一个字、两个字,一段、两段,一篇、两篇……当我的文章开始一篇篇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通讯》等杂志上发表后,我知道自己的专业成长跨入了新的阶段!同时,我也开始指导学生写数学作文。目前,学生已有近20篇文章陆续在《数学大王》《数学小灵通》《智力数学》等杂志上发表。
于漪老师曾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愿和我的团队成员一起,许身孺子,不忘初心,边“做”边“学”,常“思”常“写”,坚定地走在专业发展的大道上,朝着做一名“好老师”的教育理想不断奋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