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课题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018-12-17 21:51:09)

课题《小学高段语文课堂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

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邯郸市永年区临洺关镇滩头联合小学  赵保军

笔者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有意地进行了随文小练笔。学生的练笔,反馈出一些问题:没有教师指导的小练笔,学生练笔耗时长,易偏离方向,练笔效果也不佳;练笔的内容不贴合学生实际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表达有困难;如果练笔未能及时地得到老师的点评和指导,也不及时修改,练笔效果就会不明显。

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本调查问卷,并在所任课的学校和班级展开了问卷调查。此次本班(六年级)调查对象为5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经过整理和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一、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和简要分析

1、你认为阅读和习作有关系吗?(  

A、阅读就是阅读,习作就是习作,两者没有关系

B、有联系,但关系不大

C、有关系,而且联系密切

统计:

A 0人,比例0% B 12人,比例24% C 38人,比例76%

简析:

    学生意识到阅读和习作之间是有关系的,而且认为二者有密切联系的学生比例占到76%,这是我们进行随文小练笔的一个有利条件。

2、你认为老师精讲课文时应该怎么做?(  

A、老师层层分析,将课文的所有知识告诉大家

B、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语文课更丰富多彩

C、阅读联系作文,让学习理解课文的同时学习写好作文的方法

D、老师简单讲解,让同学们自己思考讨论课文的问题

统计:

A 6人,比例12% B 16人,比例32% C 20人,比例40%  D 8人,比例16%

简析:

    希望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教学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0%

3、你认为课堂小练笔对你的习作能力提升有帮助吗?(  

A、有很大帮助    B、有一点帮助    C、基本没有帮助

统计:

  A 36人,比例72% B 13人,比例26% C 1人,比例2%  

  简析:

认为阅读课堂上进行的随文小练笔对习作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占比例最大,为72%

4、你对老师设计的小练笔是什么态度?(  

A、大部分有兴趣并积极书写

B、偶尔有兴趣,但书写有难度

C、基本没兴趣,草草完成

统计:

  A 17人,比例34% B 31人,比例62% C 2人,比例4%  

  简析:

对小练笔有兴趣的学生共占96%,但同时也反映出小练笔有难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练笔需要教师的指导。

5、你希望老师设置小练笔的主要内容是(  

A、基于课文部分词语、内容的扩写

B、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简单复述或概括

C、针对课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D、对课文句式、段落结构等的仿写

统计:

A 6人,比例12% B 16人,比例32% C 13人,比例26%  D 15人,比例30%

简析:

    学生对理解型(如仿写、复述)、品评型(如发表看法)的练笔兴趣较浓,对创新型(如扩写)的小练笔兴趣不大。

6、你希望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写法,设置课堂练笔的频率是(  

A、每篇课文都设置

B、一个单元内部分课文设置

C、偶尔设置

D、不要设置

统计:

A 5人,比例10% B 38人,比例76% C 5人,比例10%  D 2人,比例4%

简析:

    学生希望在小练笔中提升习作能力,但教师也要注意设置小练笔的频率。

7、从小练笔写作中你有何收获?(  

A、理解并学习课文中习作的方法

B、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C、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法,但不会运用

D、基本没有收获

统计:

A 8人,比例16% B 27人,比例54% C 14人,比例28%  D 1人,比例2%

简析:

    学生在小练笔中能理解课文内容,但需要在小练笔时得到运用上的指导。

8、你需要老师在练笔前指导具体的写法吗?(  

A、非常需要    B、无所谓    C、不需要

统计:

A 42人,比例84% B 6人,比例12% C 2人,比例4%  

简析:

    学生需要在小练笔前得到教师有效的指导。

9、一般课堂中你完成小练笔写作的时间要多久(  

A15分钟    B610分钟    C1115分钟

统计:

A 7人,比例14% B 25人,比例50% C 18人,比例36%  

简析:

    学生练笔需要的时间较长,这要求教师把学生练笔的时间预设好,课堂要为小练笔腾挪出时间。

10、你会在习作时用到你在小练笔或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及词句吗?(  

A、会,学到的看到的在写作文时就会想到,然后用在写作中

B、经常用老师在课上讲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或是课文中的句子

C、偶尔会用老师讲到的写作知识

D、不会,写作时总不知道怎么用上课上学到和自己看到的东西

统计:

A 13人,比例26% B 24人,比例48% C 10人,比例20%  D 3人,比例6%

简析:

    小练笔在学生的习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阅读教学中教师所讲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学生也能较好的应用。

11、你希望老师怎样批改你的小练笔?(  

A、当堂批改、评价并范读

B、课后批改

C、不要批改

统计:

A 31人,比例62% B 18人,比例36% C 1人,比例2%  

简析:

    学生希望老师对他们的小练笔即时做出点评,多数学生有当堂修改的意向。

12、老师批改你的小练笔后,你会怎么做?(  

A、针对老师的批改意见进行修改

B、阅读同学的范文,并根据老师点评进行修改

C、只修改其中的错别字等

D、不修改

统计:

A 8人,比例16% B 38人,比例76% C 3人,比例6%  D 1人,比例2%

简析:

    学生更愿意进行读写结合的具体练习,希望学习和借鉴同伴练笔中的巧词、好句,并在练笔中积极应用。

13、你认为老师怎样设计小练笔,你能更好完成小练笔?(  

A、提前指导写法

B、出示小练笔的范文

C、提示小练笔中需要用到的相关词语及句型

D、不需指导

统计:

A 20人,比例40% B 11人,比例22% C 18人,比例36%  D 1人,比例2%

简析:

    学生对练笔前教师的指导依赖程度较高,学生认为自己能完成小练笔练习,希望老师提前指导写法的比例高于提示相关词语的比例,说明学生更重视语言的自由表达。

二、调查分析

(一)随文小练笔的现状

1.大多数学生认为阅读和习作有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是可行的,而我的课堂侧重于对文章的赏析,缺少有针对性的小练笔。

2.学生对小练笔是有兴趣的,但是小练笔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说明,要攻克这一难关,需要教师细致、耐心的指导,而我的课堂小练笔在设计时,只考虑小练笔的效果,对学生练笔的难度估计不足,导致较难的小练笔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3.学生对理解型、品评型的小练笔较为感兴趣,对创新型小练笔兴趣不浓厚,而我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新型小练笔方法的指导。

4.学生进行小练笔需要老师的指导,而我的课堂在练笔前的指导不足,铺垫不够,导致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过长,组织语言也有障碍。

5.学生希望老师对小练笔的结果进行点评和批改,而我的课堂在练笔的批改上不及时,影响了学生的练笔效果,点评时不注意激励,也影响了练笔的兴趣。

6.在设计小练笔时,一定要注意练笔时间的腾挪,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思考和练笔、教师的点评,学生的修改都需要时间,而我的课堂没有腾挪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练笔,因此课堂生成不好,练笔效果不佳。

(二)问卷调查的启发

1.积极探索练笔策略,保证练笔的效率和效果。

在设计课堂小练笔时,教师要积极地探索练笔策略,目的在于快速检索、准确判断文本中的练笔点;同时选用对应练笔目的的练笔方式,以期达到最优的练笔效果。

一篇文章中,可能有多个练笔点,但课堂不可能一一进行练笔,必须依据教学需要,有所取舍,此时就需要讲求练笔策略,如在侧重理解课文内容的练笔时,选用“仿写”等练笔方式;在侧重品评课文内容的练笔时,选用“批注”等练笔方式;在侧重想象等创新型的练笔时,选用“补白”、“改写”、“读后感”等练笔方式。

2.课堂随文小练笔要注意读写结合、读写并重。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进行随文小练笔时,一定要将阅读和习作联系起来,以阅读为基础,同时训练学生习作能力,在阅读的前提下练笔,在练笔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理解、品评课文的能力提升,实现读写结合、读写并重。

3.教师在课堂练笔时要做好指导,确保课堂有生成。

教师要对学生的练笔做好铺垫和指导,扫除学生的审题和思考障碍,让学生把精力都用在语言文字的组织和运用上,也能保证练笔的正确方向。

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练笔成果的评价和修改指导,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即时修改,既增强学生的练笔兴趣,也保证练笔的时效,力求学生在课堂上有生成。

4、练笔设计要考虑课堂练笔时间的腾挪。

教师对学生练笔前的指导、学生练笔、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练笔的修改在课堂上完成,都需要时间。教师在设计小练笔时,要考虑练笔时间的安排,既要保证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为习作做好铺垫,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确保课堂练笔有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