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咏怀古迹(其三)》

(2019-05-28 19:28:31)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4.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5.归纳出 “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秋兴》《登高》,感受到了他那沉郁顿挫诗歌风格,也了解到了他漂泊坎坷的命运,以及他在诗歌中流露出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和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今天,我们就在此跟随杜甫走进他的《咏怀古迹》(其三),去了解一位美丽坚毅、令人动容的奇伟女子,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

二、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朗读感知

1.请同学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

(三)把握大意

  1.选一位同学翻译诗歌内容。

2.提问: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

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抓住诗眼

3.思考: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明确:怨恨

三、精读赏析

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2.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  

明确: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

3.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

学生: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4.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小结: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5.
思考: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人已逝,即使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仍执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说明她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教师: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绵长,可它只能借由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穿越千载,萦绕在耳了。

6.思考:“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首联描绘了飞动变幻的群山万壑奔赴荆门的景象,“赴”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川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长的地方。

7.追问:之前我们说全诗围绕诗眼“怨恨”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另外,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清人吴瞻泰说得好,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另外,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

四、主题探究

1.请一位同学起来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时思考

2.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作者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就需要联系诗人生平经历,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这与貌美天下无双的昭君美不得宠有所相似。)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的结局不也正是如此吗)。

      昭君        诗人   

美不得宠      才不得用

远离汉宫      无辜遭贬 、远离朝廷

身死异国      漂泊在外

通过对照,我们发现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写自己,因而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作者悲叹感慨自己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时又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的深切怀乡之感。

    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知识拓展(鉴赏方法指导)

1.再次齐读课文,边读边回顾品读诗歌的过程,待会我们一同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

步骤二:联系背景

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骤三: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故乡难归)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主旨

关键:找准连接点

2、学以致用(课堂练习)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贾 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贾谊自况。选取了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讽文帝实刺唐帝,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共鸣感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预习《登高》

3.鉴赏诗歌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 。
    2)
这是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它主要传达怎样的主旨?(连接点—今昔对比)
   
明确: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