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2019-05-28 19:28:31)《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4.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5.归纳出 “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秋兴》《登高》,感受到了他那沉郁顿挫诗歌风格,也了解到了他漂泊坎坷的命运,以及他在诗歌中流露出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和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今天,我们就在此跟随杜甫走进他的《咏怀古迹》(其三),去了解一位美丽坚毅、令人动容的奇伟女子,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
二、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一)解题
(二)朗读感知
1.请同学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
(三)把握大意
2.提问: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
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抓住诗眼
3.思考: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明确:怨恨
三、精读赏析
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
3.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
学生: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小结: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人已逝,即使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仍执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说明她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教师: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绵长,可它只能借由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穿越千载,萦绕在耳了。
6.思考:“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首联描绘了飞动变幻的群山万壑奔赴荆门的景象,“赴”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川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长的地方。
7.追问:之前我们说全诗围绕诗眼“怨恨”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另外,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四、主题探究
1.请一位同学起来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时思考
2.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作者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就需要联系诗人生平经历,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这与貌美天下无双的昭君美不得宠有所相似。)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的结局不也正是如此吗)。
美不得宠
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
通过对照,我们发现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写自己,因而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作者悲叹感慨自己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时又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的深切怀乡之感。
1.再次齐读课文,边读边回顾品读诗歌的过程,待会我们一同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
步骤二:联系背景
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骤三: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故乡难归)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主旨
关键:找准连接点
2、学以致用(课堂练习)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预习《登高》
3.鉴赏诗歌
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