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心理辅导系列(6)

标签:
文化 |
分类: 闲聊杂谈 |
考前心理辅导系列(6)
郑鼎文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新世纪之初,即1981年到2007年近30年的时段中,我在初、高中校长岗位及退休初期的讲学生涯中,大约作了上百场考前心理辅导讲座。现将我的讲稿内容依次推送出来,以资有需要的同仁参考。(2007年定稿)
—— 题记
(6)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答题技巧,提高做题效率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罗增儒先生建议高考解题使用“模式识别”的办法。什么叫“模式识别”呢?即把面对的新的高考题转化为课本上已经解决过的习题,转化为历年来的高考题。他认为使用这个建议可以完成50——80%的试题。换一句通俗的话,即在解答每一个新的高考题的过程中,要通过“模式识别”的办法,把每一个试题迅速纳入到过去已经熟悉的模式或类型之中,即接触到每一个新的高考题之后,迅速地分析判断一下:这一个题是哪一类题?属于什么模式?与过去做过的哪些例题、模拟题、高考题相同,这样很快就可以变生为熟,化难为易,利用同一类型、同一模式的共同要素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同时有利于稳定情绪。这种解题过程符合哲学的基本原理,即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也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必须找到共同要素。通过模式识别的方法,把每一个高考题纳入到一定的模式、一定的分类系统,那么,在一定范围内普遍适用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基本原理就可以实现迁移,指导解答每一个具体的高考题。当然,每一个试题是否合乎模式、类型是指大的方面,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因此具体做题时还要注意细节,排除一些干扰素。 其次,从设置难题、增加干扰素是为重点大学选拔高材生的实际出发,那么中等水平及其以下的学生就不要轻易做难题和干扰因素多、做起来无把握的题。一般来说这是白浪费时间,你只要做好容易题和中等题就可以了,这二者合起来占0•8的比例,总分为120分,基本拿下来也可得100分以上。 再者,从高考题量较大且“分段评分”的实际出发,除尖子生以外,大多数考生必须心理换位,从平时做作业“全做全对”的要求上,转变到“立足完成部分题目和题目的部分”上来,并积极争取“分段得分”,使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得分点。尤其是数理化试题,可实行分解分步等策略,即在不能全对的情况下,争取部分做对。 还有,从高考实行“总分录取”的实际出发,树立“进入录取线”的全局意识,做到答题先易后难、先熟后生、立足中下题目、立足一次成功等等,努力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 从许多考生在考试中往往是“难题得分少,容易题失分多”的教训出发,考试时千万不要急躁,不可粗心大意,力争“会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使容易题、中档题少丢分。
2007年6月1日,我被评为陕西省十佳志愿辅导员在西安开会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