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心理辅导系列(3)

标签:
文化 |
分类: 闲聊杂谈 |
考前心理辅导系列(3)
郑鼎文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新世纪之初,即1981年到2007年近30年的时段中,我在初、高中校长岗位及退休初期的讲学生涯中,大约作了上百场考前心理辅导讲座。现将我的讲稿内容依次推送出来,以资有需要的同仁参考。(2007年定稿)
—— 题记
(3)理解命题初衷,从容应对考试。
北京西城区教研中心主任尹宗禹先生指出:在学校组织同学们练习往年高考试题的过程中,一部分同学反映试题量大,做不完。其实,这是高考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试题量大,在规定的时间里一部分同学做不完,这完全是正常现象,这正是试卷设计者的初衷。就全国而言,约有40%的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全卷(而大约60%的学生则答不完),这样距离才能拉开,这样的题量就算合适。从命题角度来说,在试卷命题时命题专家们添加了许多干扰素,目的是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的学生干扰糊涂,使优秀生脱颖而出。这样就出现一部分学生觉得会做但一做就错的状况。所以面对试卷和试题,考生明确了考试的性质、作用,理解了命题的初衷,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高考,而不至于见到难做的题就感到意外以至心慌意乱。因为就高考性质而言,本身就是选拔性考试,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比如数学,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约为3:5:2(中低档试题合计约为80%)。理科综合与文科综合三种试题分值之比和数学相同。弄清楚考试的性质、作用、命题本意以及容易题、中等题、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就可以比较客观地面对现实,比较理智地对号入座,中、低水平的学生就不要轻易去做难题,这样反而有利于发挥。至于学得好的考的一般,学得一般的考的好,这里的区别就是心态和技巧问题了。
2007年6月1日,我被评为陕西省十佳志愿辅导员在西安开会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