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发挥庐山白鹿书院新时代价值效应的思考

(2022-05-12 16:34:36)

一、庐山白鹿书院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堪当中华传统文化品牌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培育地域文化品牌,是因地制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就我省而言,可以发挥庐山白鹿书院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知名品牌新时代价值效应为抓手,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中,高起点打造江西地域文化品牌,促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位于庐山南麓的白鹿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开国皇帝李知诰在庐山白鹿洞“建学置田”,号“庐山国学”,使之成为与金陵国子监齐名的官办高等学府,此为白鹿书院办学之始,期间多有名儒大师在此讲学。朱熹集孔孟以来儒学之大成,他以儒家学说为宗,吸纳了释道两家的思想,建立了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论”,以此完成了儒学哲学化,使儒学更具有思辨性,并把儒家伦理学说提高到道(理)本体论的高度,创立了朱子理学,解决了儒家思想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挑战,发展了新儒学,重振了儒家学说。朱熹为白鹿书院所写的一院之“揭示”,为古代书院共遵之学规,并传到东亚的朝鲜和日本,在海外产生一定影响。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评价其“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朱熹编写的《四书集注》,为宋元及明清开科取士的标准典籍。其学术教育思想成就,使他成为唯一一个不是孔子嫡传弟子而享配孔庙祭祀的待遇。朱熹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高峰的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庐山白鹿书院主持办学和讲学,无疑及大地提高了白鹿书院在中华文化教育领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理学另一派“陆王心学”的宗师陆九渊王阳明也曾在此传经布道,加之历代先贤的努力和历代帝王的大力推崇,使白鹿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成为古代书院教育的典范,同时是理学这一融合了儒释道思想的新儒学的最重要的研究讲学基地,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教育重要摇篮和发祥地。

1988年1月13日,白鹿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包括白鹿书院在内的庐山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庐山白鹿书院作为庐山人文重要的构成要素和因素,不仅仅只是历史文化古迹,不仅仅只是江西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更应该是知名的中华(传统)文化品牌。这一品牌的文化精神内涵及特质,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一是庐山的多样性的生态人文景观底色。庐山是世界文化景观,中华文化儒释道历史遗迹融汇在清幽秀丽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而庐山牯岭近代欧美多国别墅建筑风格及其主人的生活留痕,又增添了庐山基督教文化的元素。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在其《庐山游记》中提出了庐山的三处历史遗迹代表中国的三大趋势的著名论断:东林寺代表了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书院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不过对于最后这个判断,今天我们更应该有理由说:庐山牯岭是新时代一个具有包容性并呈现多样性的生态人文景观地标!

是书院制度开放包容、自由讲学的文化氛围。书院会讲制度为不同学派提供交流的平台,学术大师可自主到各书院讲学,如心学宗师陆九渊应理学家朱熹之邀到白鹿书院讲学,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朱熹、陆九渊在鹅湖书院“鹅湖之会”,在争论辩难中将学术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一些书院因此“成为新兴学术思潮的大本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乾嘉汉学等学派的发展,都离不开书院制度的创新学风和宽松环境。文化包容是中国书院制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1]

三是白鹿书院传道济、兼容创新的精神气质。白鹿书院的精神气质为在白鹿书院讲学传道的历代先贤和文化巨挚所熏陶和孕育,特别是受朱熹的思想风格的影响。传道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书院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这在朱熹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唐代古文运动发起者韩愈认为,“先王之教”从尧舜以来一直传到孔孟,孟子是道统的最后一人,“故欲求圣人之道,必从孟子始。”程颐在《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程颐的意思是说,孟子以后,儒家的道统就失传了。南宋朱熹认为儒家的道统是周敦颐和程氏兄弟(程颐程颢)上接孟子的,而朱熹又继承了周敦颐和程氏兄弟的儒家道统。朱熹提高《孟子》的地位,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为四部经书,倾毕生精力研读注释,编写《四书集注》,使之成为宋元及明清开科取士的标准典籍,培养了一代代士子仁义品格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济世情怀,从而发展完善并最终完成儒家道统的传承。朱熹理学批判汲取道家之“道”本体思想和佛教华严宗理事说的有益思维成果,提炼出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理。理是朱熹哲学的一个最高的思辨抽象物,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宇宙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是儒家伦理的来源和依据。理的概念的出现,表现儒佛道在本体论方面已融为一体。朱熹理学是对儒家道统的创新性的继承和发展,并以此构建发展了新儒学。

综合以上三点,白鹿书院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知名品牌,其精神文化内涵可概括为八个字:传道济世、包容创新。因此,白鹿书院不应仅仅作为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而存续,更应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知名品牌而存活,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深入有效融入当今时代,发挥其作为知名中华文化品牌精神文化内涵的时代价值,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服务。

 

二、创建高端主题论坛,发挥白鹿书院作为传统文化品牌的时代价值效应

如何激活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的生命力,有效发掘发挥其作为中华文化品牌的时代价值效应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 湖南省的岳麓书院,较早做了有益的尝试。2010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创办“全国高校国学论坛”,每年都举办一次全国性学生学术文化论坛,现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14年岳麓书院又与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发起“致敬国学——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广邀海内外知名学者、各界精英与广大网友评选全球华人国学奖,组织国学讲坛、跨界文化论坛、祭孔大典、国乐节、颁奖盛典等系列活动,向中华文化之精髓的国学致敬。国学大典每两年举办一次,为有效推动海内外华人共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守护全球华人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家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国家层面,创办孔子学院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品牌有效运作的经典案例。孔子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和创立者,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知名的名片、最经典的品牌。孔子学院是经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授权,中外合作方设立的非营利教育机构,旨在促进中文国际传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增进中外教育人文交流。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战略性举措。

发挥白鹿书院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知名品牌新时代价值效应,既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又不能局限于传统文化,既可以依托白鹿书院这个文化品牌,又不局限于传统书院的形态。这就需要与时俱进,找到一个新的有效的载体,发挥好庐山白鹿书院“传道济世、包容创新”精神,解决时代课题和现实问题。

这个新的载体可借鉴当代平台经济的模式,建设一个基于思想信息交流的多功能平台,即现代高端论坛。这个现代高端论坛可定名为“庐山白鹿书院中华(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以下简称白鹿论坛或论坛),其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中华生态新文化及绿色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具体建设白鹿论坛可把握如下几点:

主题宗旨:立足于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提升庐山白鹿洞书院品牌效应,有效整合资源,弘扬发展传统文化、建设中华生态新文化,服务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生态转型为宗旨。

功能:围绕“弘扬中华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主题宗旨,为政商学及社会各界搭建一个高端对话与合作的平台,为生态思想文化研究成果搭建发布传播的平台,为绿色项目及产品搭建一个展示与推介的平台,为促进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的有效集聚融合搭建平台提供条件,为生态文化新的生活风尚搭建一个展示与引领的平台,为各市场主体和社会团体需要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平台服务。

组织机制

1.成立论坛基金会。设立论坛基金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成立论坛组委会为执行机构设立论坛研究,以便就基础性课题及相关热点问题组织开放性研究,面向社会征集研究成果,发布有权威性的研究报告。

2.论坛实行会员制。设置绿色准入门槛。白鹿论坛凭借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主题、强大的功能及影响力,以及能满足会员需求的活动议程,必将吸引相关有实力有影响力且社会形象良好的企业及相关行业领军人物,加入论坛基金会或成为论坛正式会员。

3.根据需要设置不同性质类别的论坛会员组合(组织):如成长性公司成员组,他们包括最重要的一些绿色创新企业各行业领袖组,由行业知名公司或组织的高层管理者组成。等等。

论坛将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与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生态化转型相结合,为政府、企业、学界搭建一个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且具有国际影响的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可以说是把握了时代发展大势和国情世情,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地方政府和企业践行新时代绿色和谐发展的新理念的需要,必将吸引政商学界的积极参与,并因此而成为吸引相关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的有效平台,成为吸纳和辐射新思想、培育绿色新文化新企业新产品的有效平台。论坛所在地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也将因此得到提升

三、价值意义与可行性

将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作为论坛的主题宗旨,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符合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方向和要求,很有价值意义,亦切实可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的血脉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等一同列入“五位一体”总体部署,作为国家战略加以谋划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

世界上第一个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基本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生态文明于2007年首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12年首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确立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2018年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有关内容写入宪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和谐美丽”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目标,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 略之一,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等生态文明新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弘扬传统文化,应直面现实问题,回应时代要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继承创新建设中华生态新文化,赋予中华文化普惠普适价值。这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文化的现实要求,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世界文明进步的历史责任

论坛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切实可行。

中华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高度契合相容含有丰富的绿色基因和生态元素主要包含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仁民爱物、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

“天人合一”这种人与天地和谐相处的关系, 首先表现在人应该尊重自然,向自然学习,人应该学习天地自然的品德。中华文化的元典《周易》开篇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了人类仅仅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遵循自然规律。换个角度说就是人绝对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去做万物的主宰。有助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而人类中心主义是启蒙以来现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自然被看做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可以说今天出现的生态危机,与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也体现了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价值观,其突出特征就是重视生命,就是厚生、养生。《尚书·大禹谟》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告诫人们要学习上天爱惜生灵,不事杀戮品德。《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天地用深厚的品德承载万物生长。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以“生”为仁,以“生”为善。朱熹说:“仁是天地之生气。仁是生的意思。”儒家主张的仁,是从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程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意旨是人与万物同体相连,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儒家的“仁民爱物”思想传达出的是对自然界生命一视同仁的普适价值和伦理关怀。而佛教的众生平等,可以说是对儒家“仁民爱物”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