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精准简练,造型生动丰满——赣剧现代戏《红雨青山》观看学习体会
(2022-04-22 16:39:37)赣剧现代戏《红雨青山》是一部纪念毛泽东同志《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60周年,表现上世纪五十年代江西余江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血吸虫疫灾的舞台剧。新冠疫情期间观看该剧,深感该剧主创人员,特别是编剧卢川老师在整个剧情设计中,取材精准凝练,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思想性是文艺作品的灵魂。任何文艺作品都具有思想性,都具有价值倾向性。《红雨青山》的特殊的历史题材及其创作背景,无疑对思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创作者通过塑造县委书记老李,解放军医疗队员余医生,遭受吸血虫疫灾的青年家梁等艺术形象,歌颂了余江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吸血虫疫灾的事迹,生动地表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理念和情系百姓、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这一主题思想。
赣剧现代戏《红雨青山》共五幕加一序幕,时长虽然只有一个多小时,但主题表现却非常地充分,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丰满。这得益于取材的简洁凝练:
一是情节聚焦。该剧通过聚焦一村一家,紧扣十里畈家梁一家遭受吸血虫病灾害的悲惨遭遇及后来命运的改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很好地表达了全剧的主题。家梁一家三代,因吸血虫病灾害只剩下他和奶奶两人活下来。家梁虽然活下来,但也因患上了吸血虫病而散失劳动能力。这位身体虚弱、一步三喘、伤心绝望的年轻小伙子,当他最初看到解放军医疗队来到村里,便想着要参加解放军,目的竟然是要离开他家乡这个“鬼地方”,这个“瘟神地狱”。当然,经过检查,身患吸血虫病的他,病秧秧的身子骨自然达不到参军的条件。经过解放军医疗队和县委书记老李做思想工作,宣传吸血虫防治的科学知识和政策,破除了乡民对吸血虫害的迷信思想和顾虑,大家积极防治,家梁的吸血虫病治好了,身体恢复了健康。这次他再次提出报名参军,目的当然不再是要离开这个地方,而是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也含有对亲人解放军的感激和热爱。青年家梁经历,特别是他前后两次要求参军的不同想法,表明家梁不仅治好了身体疾病,同时也提高了认识觉悟,体现了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实际成效。
二是场景下沉。《红雨青山》故事情节发生的场面都是在村口田间地头,没有一处在机关场所或办公楼会议室。党员干部,解放军医疗队员全都是在防治吸血虫灾害的一线,在乡民群众中间。在剧中第二场,解放军医疗队员第一次出现,县委书记老李第一次出场,都是在深入防治工作基层一线,都是在吸血虫疫情灾害严重的村口。在这里他们遇上了全家死于吸血虫病只剩下祖孙二人的家梁和他奶奶,他们要逃离这个“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索鬼唱歌”的瘟神地狱的鬼地方。医疗队员向家梁和他奶奶了解情况,县委书记老李向医疗队介绍乡村疫情,以及地方政府的防治部署。第三场医疗队员走村串户,向乡民宣传防治吸血虫病的科学知识,鼓励乡亲们树立信心,积极治疗。第四场“我们要消灭钉螺”,县委书记老李又一次出现,地点是田间地头池塘边。他在防治现场宣讲全县防治吸血虫病的政策部署,做动员发动工作;他挥动铁锹,带领群众“填旧沟,开新渠”,将冬季吸血虫藏身之处的钉螺填埋消灭。火热的场面体现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艺术生动地体现了党践行群众路线和为民服务,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三是细节精准。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它能使其中的场景、事件,特别是人物避免空乏、抽象和干瘪,而显得真实、鲜活、丰满,令人印象深刻,从而有效地突出主题思想。《红雨青山》细节描写选用非常精准简练。县委书记老李是剧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第一次出场,是为防治工作深入基层一线,在灾区村口遇见家梁和他奶奶,以及进村的解放军医疗队员。当家梁奶奶诉说因为种了那块“棺材田”而全家遭殃,医疗队员余医生问什么是“棺材田”时,县委书记老李解释道:兰田畈有十亩丘,中间有一方毒水塘,谁家种了这块地,谁家必定要遭殃。这段人物对话的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县委书记老李对灾区情况的熟悉了解,寥寥几句话,就将一位深入基层、熟悉情况,心系灾区群众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观众的面前。县委书记老李带领群众“填旧沟,开新渠”填埋消灭钉螺现场,那挥动铁锹的动作,不顾危险带头下毒水塘填埋钉螺的行动,以及村民上前劝阻老李下毒水塘怕他感染的关心之举,这些动作行为的细节的选择精准而凝练,使得这位实干为民的党员干部形象具体可感,丰满鲜活,深入人心。(汪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