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艺录序言白话译注

(2021-05-10 16:49:57)
标签:

文化

时尚

教育

语言

时评

 

 谈艺录序言白话译注 


    【《談藝錄》一卷,雖賞析之作,而實憂患之書也。】    

  “谈艺录”这本书,共一卷,虽然是谈论艺术赏析的,但是,实质上是充满忧患意识的书。

    【始屬稿湘西,甫就其半。養疴返滬,行篋以隨。】

     起笔之时尚在湘西(1939年冬,湖南安化县蓝田镇,今涟源),刚完成一半。为养病返回上海,稿子也随行李带在身边。

    【人事叢脞,未遑附益。】

     人情世事错综复杂,于是没有时间续写。

     出处:[1]人事丛脞:《书.益稷》:“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孔传:“叢脞,細碎無大略。”

    【既而海水羣飛,淞濱魚爛。予侍親率眷,兵罅偸生。如危幕之燕巢,同枯槐之蟻聚。】

     不久战事吃紧,社会混乱,国家处于危亡之际,我照护家人,在战乱中苟且偷生,险似燕子筑巢在帷幕上,危如蚂蚁聚集在枯槐上。(1938年发生淞沪会战,此时作者所居上海应属于日占区)

     出处:[1]海水群飞:《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神歇靈繹,海水羣飛。”李善注:“海水,喻萬民;羣飛,言亂。”

   [2]淞滨鱼烂:《公羊传.僖公十九年》:“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3]危幕之燕巢:《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4]枯槐之蟻聚:金 元好问 《眼中》诗:“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憂天將壓,避地無之,雖欲出門西向笑而不敢也。】

    在上海,忧心忡忡,想逃走,又不知该往哪里逃,即便幻想逃到什么安乐的地方去,也不敢想一下。

    【出处】[1]忧天将压:《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避地无之:《汉书.叙传上》:“ 始皇之末, 班壹避墬於 楼烦 ,致马牛羊数千羣。”, 颜师古 注:“墬,古地字。”

   [3]出門西向笑: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而西向笑;知肉美味,则对屠门而大嚼。”

  【銷愁舒憤,述往思來。託無能之詞,遣有涯之日。以匡鼎之説詩解頤,為趙岐之亂思係志。】

     为了排遣愁闷的心情,谈谈过去的历史,考虑以后的去路。也靠这于事无补的文字来消磨自己有限的生命。(像匡衡那样)谈论诗文(诗经)获得些许乐趣,(像赵岐那样)沉浸于典籍之中来消解我的忧思。 

  【出处】[1]述往思來:《太史公自序》:“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2]匡鼎之説詩解頤:《汉书.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鼎是匡衡的小名:『从“匡鼎之说诗”想开来』(http://groups.tianya.cn/tribe/showArticle.jsp?groupId=33751&articleId=bea5e5b3429379f36b0748285662193c

   [3]为赵岐之乱思系志:趙歧《孟子題辭》:“聊欲系志於翰墨,得以亂思遺老也”,焦氏《正義》:“音義云:張云:亂,治也,思,去聲,按思謂憂思也,著書明道,則可治其憂思”。 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少明经,有才艺,作《孟子章句》等。

  【掎摭利病,積累遂多。濡墨已乾,殺青尟計。】  

  研究典籍,勘察利弊,逐渐积累,于是,写了厚厚一摞读书笔记。书(笔记)写好了,放很久了,也没准备印行。

    【出处】[1]掎摭利病:形容品评优劣好坏。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呵文章,掎摭利病。”

  【义】[1]殺青:今指文学作品已经写完成,古指用火烤干竹简上的水分,目的是为了防止虫蛀。

  【苟六義之未亡,或六丁所勿取;麓藏閣置,以待貞元。時日曷喪,清河可俟。】 

     倘若文脉不断,神明不憎(,不令手稿在战祸或雷火中散失),暂且先保藏起来等到时局好转(再出版)。水深火热何时结束,天下太平可以等待。

     出处】[1]苟六义之未亡:《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之六义,用以风劝教化。

   [2]或六丁所勿取:《后汉书.梁节王畅传》:“从官卞忌自言能使六丁。” 李贤注:“六丁,谓六甲中丁神也。若甲子旬中,则丁卯为神,甲寅旬中,则丁巳为神之类也。役使之法,先斋戒,然后其神至,可使致远方物及知吉凶也。”《庾开府集笺注》云:陶弘景作书泄露天机,上帝命六丁摄取,封藏天上。韩愈《调张籍》诗云:“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3]麓藏阁置: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现,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4]以待贞元:《文公易说》卷七:“先生(按指朱熹)曰:‘……元亨利贞:元是萌芽初时,亨是长枝叶的,利是成遂时,贞是结实归宿处。下梢若无这归宿处,便也无这元了。惟有这归宿处,元又从此起。元了又贞,贞了又元,万古只如此循环无穷……’”贞元即贞下起元。《易.乾》:‘元、亨、利、贞。’朱熹比作春、夏、秋、冬。贞下起元,好比冬尽春回,喻好转。

   [5]时日曷丧:《书.汤誓》“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孔传:“众下相率为怠情,不与上和合,比桀于日,曰:‘是日何时丧,我与汝俱亡!’欲杀身以丧桀。”

   [6]清河可俟:.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又,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回:诚所谓河清海晏,太平之世界也。

  【古人固傳心不死,老我而捫舌猶存。方將繼是,復有談焉。】  

    古人确实有心把自己的书稿传布下去,我这个老头子当然也早有这个意思。我想学古人,于是我就著书立说。

    【出处】[1]古人固传心不死:按:《庄子·田子方》云:“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2]老我而扪舌犹存:《诗·大雅·抑》:“莫捫朕舌。” 刘向《说苑-敬慎》载:“韩平子问于叔向曰:“刚与柔孰坚?”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观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刘西陂集》有诗《暮春遣小价还家二首》云:”休言身易老,但指舌犹存。”

  【凡所考論,頗采“二西”之書,以供三隅之反。】  

  书中的考论,大多引用了不少西方异国的学者的观点作为参照(,而这些观点在全祖望等晚清文人看来是于国有害的)。

   【出处】[1]“ 二西”名本《昭代叢書》甲集《西方要紀·小引》、《鮚埼亭詩集》卷八《二西詩》。 

    [2]引“二西诗”如下,以是证谬,其意自解勿问。

                   三危旧是中原地 分比苗民尚有存 其在五灯亦无赖 偏於诸部独称尊 

                   诲淫定足招天谴 闡化空教种祸根 安得扫除群孽净 不叫西土惑游魂  右乌斯藏

                   五洲海外无稽语 奇迹今为上国收 别抱心情图狡逞 妄将教术釀横流

                   天官浪诩庞熊历 地险深贻闽粤忧 夙有哲人陈曲突 诸公幸早杜阴谋  右欧罗巴

  【蓋取資異國,豈徒色樂器用 ;流布四方,可徵氣澤芳臭。】

   吸收国外的文化,不能局限于“色乐器用”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服务,需要更广泛深入的传播,才能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

    【出处】[1]取資異國,豈徒色樂器用: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2]流布四方,可徵氣澤芳臭:郑康成《诗谱序》云:“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旁行以观之。”

  【故李斯上書,有逐客之諫;鄭君序譜,曰“旁行以觀”。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

    因此,这世上也就会出现李斯给秦始皇提建议,郑康成写“诗谱序”之类的事情;李斯写了“谏逐客书”,主张实行改革开放;郑康成的意思是说不该坐井观天。东方人与西方人,心灵智慧和思想文化相通;我国的学说与外国的学说,所宣扬的大道理没有割裂。

   (全祖望的二西诗代表了晚清到民国时期文人排斥西方文化的思潮,固钱锺书有此说。)

  【出处】[1]東海西海,心理攸同——《陆象山集》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2]南學北學,道術未裂——《北史.儒林传》曰:“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道術未裂,反用《庄子.天下》“道术将为天下裂”。

  【雖宣尼書不過拔提河,每同《七音略序》所慨;而西來意即名“東土法”,堪譬《借根方説》之言。】

    虽然孔子的思想并没有传到西域,可西域的《七音韵鉴》的学术成就亦令儒家学者赞叹。其实东西方有很多思想本来就是相通的,《借根方説》就相当说明这个问题。

   (仅按下面的引文,西来意和东土法含义上没有相通之处,仅是佛门说明禅意的文字,我觉得钱锺书在此处是借用禅意指东西方文化相通)  

  【出处】[1]雖宣尼書不過拔提河:每同《七音略序》所慨——宣尼,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后因称孔子为宣尼。拔提河,金沙池也。《文选.头陀寺碑文》 云“然後拂衣雙樹,脫屣金沙”,金沙即拔提河也,《涅磐经》亦有记。宋圜悟克勤《碧岩录》第九十二则云:“世尊未拈花已前,早有这个消息,始从鹿野苑,终 至拔提河,几曾用著金刚王宝剑。”郑樵《通志.七音序》云: “故封之外,其书不 通,何瞿昙之书能入诸夏,而宣尼之书不能至跋提河,声音之道有障阂耳,此后学之罪也。”又曰:“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 之闻。……七音之韵起自西域,流入中夏。”

   [2]而西來意即名“東土法”:《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四》载:“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东土不曾逢。”《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十》又载“问,如何是和尚西来意?师曰我不曾到西天。曰,如何是学人西来意,师曰汝在东土多少时。”《元曲选》有云:“身虽在东土,居心自解西来意。”

   [3堪譬《借根方説》之言:“借根方说”出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三》畴人一:“明代算家,不解立天元术,瑴成谓立天元一即西法之借根方,其说曰;“尝读授时历草求弦矢之法,先立天元一为矢,而元学士李冶所著测圜海镜,亦用天元一立算。传写鲁鱼,算式讹舛,殊不易读。明唐荆川、顾箬溪两公互相推重,自谓得此中三昧。荆川之说曰:‘艺士著书,往往以秘其机为奇,所谓天元一云尔,如积求之云尔,漫不省其为何语。’而箬溪则言:‘细考测圜海镜,如求城径,即以二百四十为天元,半径即以一百二十为天元,即知其数,何用算为?似不必立可也。’二公之言如此,余于顾说颇不谓然,而无以解也。后供奉内廷,蒙圣祖仁皇帝授以借根之法,且谕曰:‘西人名此书为阿尔热八达,译言东来法也。’敬受而读之,其法神妙,诚算法之指南,而窃疑天元一之术颇与相似。复取授时历草观之,乃焕然冰释,殆名异而实同,非徒似之而已。”

  【注】[1]阿尔热八达,即Algebra

   [2]「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意思是「达摩祖师西来震旦中国,其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句话经常出现在佛家典籍,如『景德传灯录』『五元灯会』。经常是徒弟问师傅的话,而师傅一般回答会很荒诞,回答荒诞是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不该问。

   下引“石龟无语”一段公案,是禅师见初基禅者依其妄想心,参问些不切实际的问题,随意以石龟解语来示知行者修行,当学石龟不要妄想妄言为要。

   僧问潭州龙牙山居遁证空禅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识起迷情于达摩祖师西来震旦,意欲如何?妄想推计心已起!)

   师曰:「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 (未明眼人识不得,明眼人道不得,石龟!石龟!何有言说?)

   僧曰:「石乌龟语也!」 (空落口舌实无益,解语石龟非石龟,开悟者当不至出此语。)

   师曰:「向汝道什么?」 (该放三十棒,禅师慈悲!)

  【非作調人,稍通騎驛。】  

   我不是要作(中西)文化调和之论,只是希望(此书)能稍显中西方文化共通之处。

  【附説若干事,則《史通.補註》篇固云:“除煩則意有所恡,畢載則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楛,列為子註。”】

    附说部分(附说一至二十四)是我裁减斟度后认为有参考之用的资料,像《史通.補註》篇所说那样,摘录简短的话,原文的意思就难以完整地传递给读者;全都摘录下来,又会使妨碍自己要谈论的话题(的连贯性),于是决定材料的去留,并作为注解列出。

  【出处】[1]遂乃定彼榛楛——《文选.陆机<文赋>》:“彼榛楛之勿翦,亦蒙榮於集翠。”李善注:“榛楛,喻庸音也。以珠玉之句既存,故榛楛之辭亦美。”此喻平庸之物。

  [2]列為子註:浦起龙 通释:“注列行中,如子从母。”,就是两小列夹在正文中的注解。

    【蕭志離亂,羊記伽籃,遺意足師,祖構有據。】  

  萧世怡撰《淮海乱离志》叙梁末侯景之乱;杨炫之撰《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变迁。他们身处乱世依然保持严谨的著书态度,值得我学习,我也要仿效他们成文的法度,做到有理有据(有理有据,这是语文课学议论文常听到的话,一定还有更贴切的翻译吧)。 

  【出处】[1]萧志离乱——萧世怡撰《淮海乱离志》四卷,叙梁末侯景之乱。

   [2]羊记伽蓝——杨炫之撰《洛阳伽蓝记》。杨炫之,北魏散文家。杨或作阳,又误作羊,元魏北平(河北满城)人。史通及晁公武之读书志中误作羊炫之。

   据书中自言,作者在魏孝庄帝永安年间(528529)曾官奉朝请,见洛阳极盛时。时隔二纪,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因行役重览洛阳,见其“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甚至连钟声都罕闻。追思往昔,难免黍离麦秀之悲,故撰斯记,传诸后世。

   [3]祖構有據:《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 长卿 之儔过以非方之物,寄以中域,虚张异类,託有於无,祖构之士雷同景附,流宕忘反,非一时也。” 吕向 注:“祖,法也;构,合也。言后世士人法学 相如 以合其文章者,如雷声发而众蛰同启。”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祖搆之士,雷同附和,罔知所终。”

  【余既自嘆顓愚,深慚家學,重之喪亂,圖籍無存。】

  我自叹愚笨,也很惭愧没有继承好家学,加上适逢乱世,家里的图书典籍毁失殆尽。

  【未耄善忘,不醉多謬;蓄疑莫解,考異罕由。】

  我记忆力不好,看过的文字经常记不起来,即使没喝醉,也会在书里留下不少错误。遇到疑难之处,连可查的资料都没有。 

  【出处】[1]未耄善忘:《礼记.曲礼》曰:“八十九十曰耄”。《礼记正义》註:耄,惛忘也。《春秋传》曰:“谓老将知,耄又及之。”

   [2]不醉多谬:陶渊明《饮酒》第二十首:“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乃得李丈拔可、徐丈森玉、李先生玄伯、徐君調孚、陳君麟瑞、李君健吾、徐君承謨、顧君起潛、鄭君朝宗、周君節之,或錄文相郵,或發篋而授。】  

  于是承蒙李拔可前辈,徐森玉前辈,李玄伯先生,徐调孚,陈麟瑞,李健吾,徐承谟,顾起潜,郑朝宗,周节之的关照,他们有的把资料抄写下来寄给我,有的把自己的藏书借给我。

   【皆指饋貧之囷,不索借書之瓻。并書以志仁人嘉惠云爾。壬午中元日鍾書自記。】

   他们都了解我(著书时)的困难,不问我要分文报酬。将这些事情一并记在书里,以不忘曾经帮助过我的好心人。1942年农历715中元节,钱钟书亲笔。  

  【出处】[1]皆指馈贫之囷——《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周瑜爲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并求资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喻慷慨资助。

   我认为是引申,指著书的困难而不是生活的困难。

   [2]不索借书之瓻——《集韵》“瓻”字注云:“古以借书,借书馈酒一瓻,还书亦馈酒一瓻”。瓻,盛酒四升,酒器也。是以瓻盛酒送藏书家,冀其乐于借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