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室成员学习“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标准解读”讲座系列心得
(2022-08-26 21:24:41)分类: 学习分享 |
2022年7月29日至31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的“第三届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实施能力提升高级研讨会”如期在线上线下同时举办。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室成员在领衔人戴美蓉名师的指导下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的线上活动,并且每一位成员通过学习都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分享一篇刘婕老师的心得。
一、注重教材
章教授提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着一种现象:轻视教材,有的教师不钻研教材,也不让学生阅读教材,以教辅资料为依据进行教学。我不禁扪心自问,我真的用好教材了吗?我真的深挖教材了吗?教师不会读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大概率也不会读教材。那教师应该怎么读?要读:教材中这句话要强调什么?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引入,有何深意?本课时教材内容的结构是什么?这道习题到底要训练什么,有怎样的目的?若教师都一问三不知,可想而知对教材的把握也不够深入。以往我虽知要重视教材、多看教材,但对方式、方法还有些不得其门而入,章教授的讲座为我指明了方向。
我不禁思考学生又应该怎么读教材?能背出性质定理算是熟读了吗?私以为不然。在教授《三角形的性质》这一章节时,涉及较多的性质定理,课堂上问答,学生磕磕绊绊也能将各个定理囫囵过去,那为何在应用时便不知今夕是何夕?听了章建跃教授的讲座我似有所悟,让学生读教材应让他们试着自行转换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亦或是多次追问,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内涵,总而言之,让学生再看细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效果只得待到开学后在实践中见真章。
重视教材,除了思考教材的各个环节设置的用意,还应用好教材的习题。章教授举例:教师认为教材上的习题过于简单而忽略不布置,这仍然是现在较为普遍的现象。实际上,教材题目的编写兼顾基础性、梯度性,经过专家们数年的研究,每道题目都经过分析,明确训练的意图,力求达到训练目的。章教授也提醒我们,在设计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时要重视教材习题和中高考原题,应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
二、避免流于形式
章教授建议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何由以知其所以然”,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定理,还要知道这个定理怎么来的:是过B点作AC的平行线,根据平行公理得到的,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辅助线,在“如何使学生想得到”上有所突破,从而落实数学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容易形式化的环节,“学完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相信这句八股文式的小结不止一个教师用过,但这样的小结是无效的,提问粗糙,问题宽泛,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应该将提问精细化,以“四基四能”作为基本支架。本堂课涉及了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运用了什么基本思想方法?通过这堂课你积累了哪些基本活动经验?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何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重中之重。今天所解决的这个问题,它发展下去会是怎样的?从小结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座中,听着章教授的讲解,我感叹的同时也不由犹豫,“这个教法看起来很好,但我的学生能跟上这样的教法吗?他们能吸收吗?”章教授一语惊醒梦中人,究竟是学生不会学,还是老师驾驭新教法的能力不够,部分教师习惯了“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几个例题,大量练习”的教学方式,但要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得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问题链中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整体性和结构化
章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了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结构化,反对碎片化教学,他以几何性质为例,向我们阐述了基于数学整体性、结构化的数学内容理解和教学思考。三角形是最重要的几何图形,在学习之初,打好第一仗,让学生有层次地认识图形及其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反过来会怎么样”,以及如何找到值得研究的对象。让学生明白:研究一类东西的重点就是研究东西的基本套路和贯穿其中的一般思想。章教授更提议,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行研究菱形、矩形、正方形,最后用两节课的时间巩固即可,让学生在一次次探索中明白,虽然研究的对象变了,但研究套路和思想方法是不变的!
章教授的讲座干货满满,我听了受益匪浅,每一次回顾都有新的体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能有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是我的荣幸,我更要把握机会,努力更新教学理念,力求在教学中践行,不断提升自我!
文字:刘婕
编辑:吴勇
审核:戴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