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室
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34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室成员学习“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标准解读”讲座系列心得

(2022-07-30 17:56:34)
分类: 学习分享

2022530日至65日,由全国名师工作室百家讲坛承办的“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解读系列实践研修在线上发布,解读专家团队有史宁中教授、魏续臻教授等知名专家。为了明确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方向,把握课程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化解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室成员在领衔人戴美蓉名师的指导之下认真学习了这次具有非凡意义的讲座,并且每一位成员通过学习都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分享一篇鲜丽萍老师的心得。

 

破译学生数学学习及成长的密码

                 四川省彭州中学 鲜丽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421日颁布,对于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学习、理解与落实,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头等大事,戴美蓉名师工作室立即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我深入思考,回顾梳理学习内容,受益匪浅。现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新课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

    史宁中教授在讲座中提出的三会解决了我的困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为什么说是人人所必须的?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从新课标的解读中,我找到了答案。现在回想起来,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很快就忘掉了,好像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所以人们常说有些孩子学数学没有悟性,其实“悟性是可以培养的”。数学能力的提升,是学习力的提升,史教授提出数学的学习需要孩子去体悟,而不能只靠老师的填鸭,所以在教学时要关注孩子是怎么学会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悟性”。很多孩子“不启不发”甚至“启而不发”,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举一反三的“悟性”。史教授的讲座强调了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学科和生活之间的关联。即就是知识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学生找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无法顺利的总结和演绎,导致他悟性不高。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大单元视域,增加单元知识、领域知识的梳理,还要多让孩子把生活中的实例做数学规律的演绎。学习之后他就应该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里面的道理,反过来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也可以用数学的规律做解释。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学生的悟性。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教学内容要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2、强调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学习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学习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课堂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逐步建立。

 

    3、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4、着重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今后的教学方向,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我们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需要我们把数学核心素养、课堂、学生联系起来。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让数学学科育人在课堂生根。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也激励着我与时俱进,不断去学习、研究、成长。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密码,学生成长的密码。

 

 

文字:鲜丽萍

编辑:吴勇     罗洁

审核:戴美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