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龙门山,是因为这里青山如黛,绿水长流,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无疑是幸福的,而在6月25日的这一天我们工作室成员如约而至共赴一场“龙门山下研课标
湔江河畔论课例”的盛宴。

本次交流活动共分为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由工作室领衔人戴美蓉老师为去年工作室的优秀学员吴勇老师、刁瑞阳老师和林雪梅老师颁发了优秀学员的证书。第二部分是由工作室的成员做了课例分享。第一位分享的老师是由来自彭州中学实验学校的王辉老师,她分享的课例是《因式分解》,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王辉老师的分享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分析,她从教学背景、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这四个方面对这节概念课做了分享。第二部分是对教学过程的分享,王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是如何实施的,以及每个环节设计的目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最后一部分则是对本堂课的教学反思做了一个分享,在反思中王老师对本节课实施中的不足之处做了一个剖析。第二位课例分享老师也是来自彭州中学实验学校的刘婕老师,他分享的课例是《分式方程中的含参问题》,这是一节专题课。刘婕老师详细的讲述了她每一个练习,每一道例题设计的意图,以及在授课过程中她是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如何给学生搭梯子,从而让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掌握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刘婕老师的分享也得到了工作室成员的一致好评,成员们都认为刘老师作为一名教龄不足一年的青年教师能够设计并讲授这样一节逻辑清晰、难度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专题课和刘老师平时的努力以及师傅戴美蓉老师的指导密不可分的。


课例分析之后,活动第二环节是有关“2022新课标学习感悟”的分享。第一分享人是刘婕老师重点从新课标倡导单元教学、强调学科交流和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的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第二分享人陈春红老师主要从新课标的变化,尤其是数学学科内容的变化进行了阐述,并结合这些变化分享了自己产生的一些教学启发;第三位分享人张雪老师从核心素养这一学习目标出发,比较了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变化趋势,分享了自己在新课标背景下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些建议。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成都石室白马中学吴勇老师分享的《一篇论文的“打磨之旅”》,部分原文如下: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老师,每天都和学生、教育教学、数学问题打交道,那么一定就会看到、感受到一些有趣的人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事,而这些让我们有所触动的人或事不要就此错过,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及时的把信息搜集起来,并且要“趁热打铁、保持热情”及时地写出自己的教学感想和反思。这些让我们灵光乍现的人和事以及我们为之而记录的文字交织在一起就初步构建出了论文的第一手材料,而这个材料因为是真实的、令自己感动的,所以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
完成了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但还远远不够,需要不断的修改、优化、增删。先从文章的题目说起,我们在确定文章的题目的时候往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把题目取得高、大、上,而文章的标题是比较忌空、忌大的。所以我们要在“新奇”与“平庸”之间找到平衡点,我的这篇文章的题目经历了如下六次凝练:第一次是“敢猜、能猜、巧猜”;第二次是“基于GeoGebra的数学实验培养学生敢猜、能猜、巧猜的能力的探索”;第三次是“基于GeoGebra培养学生敢猜、能猜、巧猜能力的探索”;第四次是“基于GeoGebra培养学生数学直觉能力的探索”;第五次是“基于GeoGebra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探索”;第六次是“基于GeoGebra突破两类“动点问题”的探索,通过戴老师和各位老师的帮助我一点一滴的进行修改,不断地明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进而才最终确定了这个题目。
活动的第四个环节是工作室领衔人戴老师高屋建瓴的做了会议总结:第一,计划设计开放式的工作室活动,共享教育资源,让工作室成员能够在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优秀的专家及老师学习互动,有更多的机会交流锻炼提升自己;第二:戴老师亲切细致地给工作室成员介绍了论文应该如何撰写?从确定主题到参考文献到列提纲挈领以及段落层次,语法结构摘要等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分享,传经解惑!干货满满让大家受益匪浅!最后戴老师肯定了大家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做了重要部署!

三个小时的会议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当大家停下来休息的时候还意犹未尽,延续着刚才的话题虽然是周末我们仍然在努力地学习,我不由想到了一段话:“人就像一把刀,越用越光,闲下来反而会锈迹斑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