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草书法自学《再强化临平安三帖》

(2022-06-12 09:53:07)

《平安》、《何如》是王羲之的两封短信,《奉橘》似是《何如》最后一部分的补充说明。辗转流传中,《平安》失去最后两行。可能受唐•山水田园派诗人,韦应物《答郑骑曹求橘诗》:“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才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影响,北宋人将《奉橘》独立成帖。

最晚在明末,这三帖就合裱成了一卷,被称之为《平安三帖》。这三帖都是唐代人硬黄纸双钩廓填的。

有必要解释一下,“硬黄纸”和“双钩摹榻”。

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是以黄麻、布头、破草鞋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麻纸。从这些原材料上看,这种纸很容易受虫蛀。古人加入既是染料,又是杀虫剂的黄柏(蘗)皮汁,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份染色加工纸,是谓黄麻纸。到了唐初,又在黄麻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变硬,做成了名贵的硬黄纸。

硬黄纸增了两大优点,一是莹润透明;二是勾划的墨迹可用雄黄凃抹掉,重新再写。一时,朝廷公文、文人诗章、僧人写经都用这种纸。

彼时, 南北朝的道人作法画符,事先勾勒好箓文,然后到现场在空心处填上颜色即可。谓之“廓填法”。唐人模仿此种方法保存和复制魏晋书法墨迹,即将原作迎光(如贴在窗户)放上,把硬黄纸覆盖在原作上,用细劲的线条勾勒其外轮廓线,然后按浓淡干湿用墨填充,此谓“双钩廓填”。真可达到“精细入微、毫发毕现”“下真迹一等”的水平。

行草书法自学《再强化临平安三帖》

不过,从此以后,书法作品的造假也就开始了。

说明一点,北宋的《宣和书谱》其卷十五王羲之《平安帖》墨迹有两个本子,一为行书,另一为草书,奇怪的是没有记录两帖的帖文。但流传下来的行书《平安帖》上有“晋王羲之奉橘帖”瘦金体题签,下钤“宣和”朱文联玺,证明它是宣和本。而以三亿零八百元拍卖的草书《平安帖》并没有题签和铃玺,应不是宣和本。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风格相似,以行为主,楷法昭然,其质感与《集王圣教序》相近。用笔很瘦硬斩截。要学好《圣教序》,应对这三帖做深入研究。

行草书法自学《再强化临平安三帖》

【学习重点】反复训练切笔的用笔方法。着重结构、空间练习,体会执笔、用笔过程与结字的关联性。掌握线条中段的提按变化。

拟用时一个半月。

《平安帖》四行卄七个字。(注:另有同名但内容完全不相干系的、宋临摹的草书绢本墨迹本,不可搞混了呵。)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

行草书法自学《再强化临平安三帖》

大意是,最近稍微平静安定一些,修载来此十多天,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估计明天无法再像近几日一样都在一起聚会,心里都多了些遗憾。

修载即王耆之,是王羲之叔叔王廙(读如“异”)的第三个儿子,两人是堂兄弟。

王羲之对书法的变革,是古朴趋向今妍。但因离古未远,许多作品既有自然灵动的娟美,又不失雄壮潇洒的古拙遗风。《平安三帖》可认为是这方面的典范。

《平安帖》体势丰满,笔势峻利。尤其是尖笔的起讫牵带,实为行书楷则。在白底的空间,勾勒出黑色点画。使之空际回互成趣,造型理隐意深。

它天头整齐,底部参差,是一件章法较为规范的作品。平正之余,特别注意轻重变化。整体上,右上部轻,左下部重。逐行看,第一行全是行书,上面六个字在一条线上,从“来”字开始向右下偏离。后三行夹杂草书,有了连带,左右摆动明显。可以看出,作者是从规谨到自由、由慢到快的一个书写过程。

想来,王氏写此帖时,心情平和欣悦。笔法方圆兼施,已有楷法用笔了,且多左方右弧、左折右圆。如“平”字的第一、二笔的连接,就是典型的楷法“折笔”。第三笔顺势一个圆转,与“折”形成了对比。“安”字第一笔,就是“逆入”,只是角度不同,产生了左下一个整齐的平面,但在右边又是一个自然圆转,与左侧成对比之势。等等。

同时,结字天圆地方,偏旁部首主次明确。独体字厚重一些,笔画较多的字较轻。如“载”的车旁好像塞在半包围的框中;“明日”两字流美;“当复”两字似凌空欲飞,真不可言传。帖中多平直画,但各有异态。如长竖,“平”若悬针似引绳,而“来”微拱,“十”则左拂。“修”字短竖各有粗细。同为横画,“安”笔笔用曲,侧锋下拱,中横弯曲更明显。“集”长横甚细,“存”横则粗。等等。

也有打破常规的字,如“明”字左右相同,间距很大,字间留白视觉冲击很大。另外,“余”字的右边下部的笔画不顺。“想”字的“心”底,左边一点是从下至上的,也不是正常的由上至下。这表明行书的笔顺较自由,我们在临摹时可以“照抄”,创作时注意就是了!

《何如帖》三行廿七个字。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读如众)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行草书法自学《再强化临平安三帖》

大意是,王羲之告:不知阁下身体近来又怎样?此事等待一段时间再奉告。由于我身体受寒不适而无可奈何,等探究后再告知。羲之告。

首行“不审、尊体”之间有一点,占一个字位,是表示恭敬的书仪格式。第二行末“无”字不全,疑为裱背所损,或摹时遗漏,甚至原本如此。

帖中“迟复奉告”和“寻复白”是王羲之与收信人之间的某种约定,具体是什么,已无法考究了。

《何如帖》行中带楷,规矩法度严然,又清劲宜人、静谧婉丽。笔纤墨浓,但筋骨血肉俱全。笔毫铺行,线形变化无端,形取章草之意,简洁明快。结体秀长飘逸,简远高贵、不激不厉。

它多用侧锋起势,练达爽峻,如铁削泥。本来王氏惯于起笔方,在此帖中还可看折画凌厉,收笔斩钉截铁。如“羲之白不审”中,“不”字侧切起笔送到顺势折下来。“白”字虽藏锋起笔,但右肩挺括,干脆利落。下横右伸,起笔微曲。中横圆收,位置略偏下。内涵耐人回味。

王体行书,欹正有致是其特点。如,上下结构的“审、“尊”、“奉”、“寻”等上欹下侧。左右结构的“体”高低错落、“何”穿插避让、“如”上开下合等等。又如“比复”的“复”字,左旁略曲,中间远距离留白。右旁整体上呈左倾之势,同时,右旁上部高挑,有欲飞之意。中横左伸,阻止右旁的动势,末笔的反捺起笔甚低,正全字之势,作了煞尾。再如“中冷无”三字为轻笔。其中,“中”字似繁实简,三角加一横封口。右肩直带而下,调锋作横,收笔自如。“冷”字左点上切下衄,两点重。一任松散,了无局促。“无”字简淡奇峭,出于法度之外。另如“审”字,害加一十,三横渐长。“尊”字方折,多一横,寸短,起笔重按调峰非常到位。“如”字撇折,捺强低,右口左竖强上却不出头。“迟”字撇变竖,让走之,也是三角加一横成框。“赖”字右同“顿首”之右,撇变提靠口。“寻”字五个横的起笔各不一样等等。

《何如帖》是双钩填廓摹本,无法考察墨色浓淡。抓了八个字组。

1)、”羲之”同组,因“牵丝连带”。

2)、“白不审”同组,因“笔法一致:转折方笔”。

3)、“体比复”同组,因“与上面的字距疏(尽管老王是客套)对比,此处挤成一团;且笔断意连”。 

4)、“如迟”同组,因“意连,且风格基本一致”。

5)、“羲之中”同组,因“大小大的变奏、韵律感强。且粗细均匀、排列整齐,书写速会应会一致”。

6)、“冷无”同组,因“上字收笔成毛刷,与此组明显断开。此虽大小组合,但几近实连”。

7)、“寻复”同组,因“‘寻‘字正’复‘字欹,但寻字末笔意连了彼此;且比上面的赖和下面的白,这组字的书写速度可以快些)。

8)、“羲之白”同组,因“几近实连,且颇具大小大、强弱强的韵律”。

羲之帖,分行形式有直有曲、直曲(S形)相间。如此帖,全篇有行无列。首行“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形成几段折线。第二行基本上是直的,却在最后三个字出现偏离。第三行字少变化范围小,但“之”字却意外地向左荡开。

难怪有人夸,何如等帖无论从用笔,结字还是章法都有天下第一行书的韵味,同时也能体现出书圣的魏晋风骨,在“饮酒”“清谈”“纵情山水”之间潇洒风流。

但,原帖因折纸书写而使笔毫受挫。虽笔致宕逸,然有碍自然,也不必尽学。

《奉橘帖》 没有王氐尺牍中“羲之白”、“羲之顿首”、“不具”等礼仪格式,似为送给亲友三百个橘子时,附寄的的一张便条。古人这片纸只字笔意清隽,挥洒自如,款款深情,尽在笔端。如今,即或是收到女儿女婿从上海寄来的快递,也就一拆了事。然后打电话问,是你们寄来的吗?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行草书法自学《再强化临平安三帖》

据考证,帖中“奉橘”二字虽损,但可辨识,第二行第一字残损过半。从《奉橘帖》行文看,文义可与《何如帖》连属。唐代褚遂良《右军书目》载有“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五行”一帖。《奉橘帖》若与《何如帖》相合,正为五行。 以此佐证,《奉橘帖》又似不为单独的便条,应为《何如帖》的补充。

大意是,送上橘子三百枚。由于还没到霜降。没能多采摘。

《奉橘帖》再现了王氏行书的主流风貌:点画灵活多变,字势体态舒朗,造型圆润轻灵,结体恰到好处,书风坦然清纯。

它方折峻棱毕现;圆转圭角不露。中侧锋并用,轻盈而厚实,墨润神闲。如“三”字起笔方,收笔圆。一方一圆,角度不同,姿态各异。如“得”字,布白天然,无处不曲;右下“寸”笔锋调转微妙,最后一点,很出人意料。再如,“奉橘”紧密,“三百枚”疏朗;左行“可多得”轻灵流动,右行“奉橘”厚重等等。结体上,不取平正,左低右高,既宽松,又灵动,更符合人的视觉与书写习惯。

本帖虽二行实为一行,这一行使用了行轴曲线,使作品整体呈律动的音乐感。“三”、“枚”两字左移,将较垂直轴线行开始扭曲。接着,“三”字末笔横画右移,“百”字右横折左倾,使字势与行气联动,形成第一个曲线。其后,“枚”左侧,但末笔向右下,整体得到了均衡。而“霜未降”通过主笔的映带,使之再次形成弧线。

【心得】

1、清·周星莲《临池管见》说:“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我一般临多摹少,苦于无商量,暂也不懂变通,所以,要特别通过“多看 多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帖的章法布局。

2、临帖,当然是临字。其实,又何曾不是临情绪,临节奏,临心态呢?如《平安帖》“增慨”结尾,像有许多话没说完似的。还有三百个橘子,竟然说“未可多得”,真不知一下子收到这么多的鲜橘,该如何保存。

3、所谓书法的艺术性,从技术层面上看,就是对文字的实处或虚处,作有机的增和损。如《何如帖》,“尊”字繁缛还多一横,“复”字省笔而增其中虚等。更在此帖中,“羲之 白 复”教是出现了三次,其细微的差别,临写起来还是蛮难的呵。

4、古今书家常说:“学晉无门!”观此三帖,起收笔衄挫无痕,细致到不着一丝痕迹。折转动作极其轻微,却又精准到位。掌握个中技巧大概是一辈子的事了。

行草书法自学《再强化临平安三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