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8【因果关系】的纯粹规则批判
(2022-10-28 12:50:29)
标签:
规则先验学休谟因果 |
摘要:康德认为【因果关系】是先天形式,那只是在形而上学层面的追问无法突破它的基础,而在先验学中,我们通过追溯【因果关系】的发生,还原为由无数的不变因素(规则)构成,去解构知识构建的内在本质。
虽然我们能通过一些变通办法解决知识引用合法性问题,但对于我们的讨论来说仍然留下一个难题,那就是我们无法在知识的表述中舍弃其同时参杂有外在赋予的形式,这就使得我们想通过知识来谈论【规则】在原理上就有点说不通了,因为如果知识无法避免外在必然性在参杂了其中,那么就无法解释【理性】作为内在规则的纯粹性,因此有必要对一般知识的规则性做一个【纯粹】批判,以剔除掉由那些外在必然性所导致的成分,为理性作为纯粹内在作用进行阐明。说到这个我们又不得不提到被我们多次诟病的康德哲学,毫无疑问我们【纯粹规则批判】的方法是来自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反对这一方法的本身,只是对康德只停留于形而上学内去证明理性纯粹性做法表示不认同,这必然会导致罗素悖论,而我们要进行规则批判前提是跳出形而上学,通过先验学方法还原认知发生的事实过程,再从内容中去剔除那些不属于理性内在规则的作用,这是对纯粹批判方法进行科学化的运用。在这里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既然外在的客观无法为知识提供任何可确定的形式,而只来自认知主体的规则赋予,但是我们又可以从其所构建的知识中获取从外在赋予的【规律】,这是如何可能的?
站在先验学的角度,我们不能把知识仅仅理解为对象世界于理性的形式,更要把这种形式当作一种事实上在某种自身能力的作用下被构建出来的存在者,研究这种存在者作为事实的发生是如何可能的。作为事实的存在来说,必然有一个物理的本身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它是仅有的,如果我得到了一个对象的实在,就代表了会有一个对方就要失去这个对象;然而关于知识看起来我们是从对象身上得到的,然而对象自身却并没有失去什么,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对方事实上失去什么,那就说明知识的获得在事实上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纯增量】。【无中生有】肯定不是科学的说法,从科学角度来看知识存在是被创造出来的,这个创造绝非无条件,只不过这并非认知的对象在创造,而是需要理性存在者才能进行,知识的存在也在理性存在者中,关于知识的存在我想引用《六祖坛经》中的一个故事来说明,说六祖慧能一次在开坛的时候突然指着月亮问大家那是什么,大家说【是月亮】,结果六祖说:【你们搞错了,那只是我的手指】。我们用这个故事来讲述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知识就像那个手指,其内容指向了对象,但其形式并不来自对象,形式与主体相关而与对象无关。
要解释这种构建或者说创造是如何实现的,首先需要我们对知性的先验构造有一个大致认识,当然这个话题不可能用能三言两语就解释清楚,我们只能根据要面对的问题做一个尽可能简明的阐述。简单来说知性内在结构主要由两种主要形式构成,一种称为【实体】形式,另一种称为【关联】形式,用个形象的说法,知性的构造是一个以实体形式为节点,关联为连接构成的复杂的网状结构。【实体】是指讨论的对象【存在】在知性中具有的一种基本形式,任何事实中的对象个体或者抽象的因素和现象都需要表达为一个具有【实体】的形式才能够被认识和讨论;而【关联】则是指认知的实体形式之间具有一种相关性,思维便可通过这种相关性进行传导构成判断,大致可以分为【形式相关】和【内容相关】,这里讨论外在知识的获取需要通过内容相关来实现,主要是一种称为【因果关系】的形式,【因果】的意思就是我们认为一个事件的发生并非无缘无故,而必然是由另外一个事件所导致,其中能导致另一事件发生的事件称为【原因】,而被导致发生的事件就称为【结果】,这两个事件构成的内容关联就称为【因果关系】。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发现野外的石头在中午要比早上更热,对此我们寻找原因,发现到这段时间阳光能直接照射在石头上,因此认为【阳光照射】的因素是使【石头变热】现象发生的原因,由此得到一个知识是【阳光照射会使石头发热】。
这里先将一些基本规则进行还原,在这个认知中我们能够通过感性直观到不同时间的石头温度,也能够看到太阳照射,这些内容虽然是作为知识的经验因素从外在对象中获取,但是内容呈现的方式和格式却不是对象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来自认知主体自身提供,这才使得不同对象能够在同一种形式中发生知识的关联作用;此外我们刚才说到知性结构中实体和关联的两种形式,在这个例子中的体现为具有某种经验内容的具体形式,每个具体的实体都有经验内容,但是实体形式作为知性结构的性质是不变的;同样每个具体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内容是经验的,但是【任何发生都必然由另一个发生所导致】的因果关联形式则是不变的,对于这种不变形式康德称之为【先天】的,而对于感性直观的方式和格式的不变,康德则用【感性先验】来进行讨论。关于这些内容我们还会在后面专门讨论,这里主要是先确定这些形式,在此基础上讨论经验知识是如何根据这些可确定的规则方式发生的。
【阳光照射】和【石头变热】都是通过感性获取的外在直观形式反映为实体的形式,但这两个实体形式并不构成知识,构成知识的是我们将此两者进行了关联,问题是我们凭什么建立了这个关联?可能有人觉得这个问题莫名其妙,认为这个关联就是事实给予的,这么想就太简单了。我所引用的这个例子其实是有来历的,因为休谟曾经讨论过,他要证明【因果关系】其实并没有事实依据,他认为此两者分明就是不相关的两件事,凭什么放在一起构成了因果?如果这个例子看不出问题,他还提到另一个例子【鸡打鸣】和【太阳升起】之间关系,古人们普遍认为【鸡打鸣】是【太阳升起】的原因,直到现代科学普及以后人们才发现这个解释很荒谬,说明所谓事实所提供的必然性依据完全就是理性想象的结果。对此我想说休谟说的没错,确实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能证明事实对因果相关性提供确凿证据,而且刚才正说过【相关性】本身是知性的内在构造,并不是事实所具有的形式,也就是说因果关系并不是外在因素赋予的。当然我们讨论与他不同的是这里并不是要对知识的谬误进行批判,先验学并不关心知识内容的可靠性,而只考察知识形式是如何被构建的,要知道知识的发生本身就是一个事实存在,不管它在形而上学上是不是一种虚无想象或者无端假设,其构成也必须遵循某种事实的必然性,问题恰恰就在于事实中不可能给予的形式却在知识中却发生了,这是如何可能的?如果能证明这种形式既是可能,也是有需求驱动的,那就说明理性建立的关于外在内容的知识是完全内在方式获得的。
如果从不设任何前提的讨论知识的发生,其中涉及其中有两个【实体】形式,不可能被同时被提出,也就有一个先后问题,理论上【太阳照射】作为【石头发热】的原因,时间顺序上占先,但对于知识来说,太阳照射不仅仅会使石头变热,也会使无数其它的事物发热,那我们为什么在这个知识中只指出了它会使石头发热呢?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并不是看到【太阳照射】而去推论【石头变热】的结果,而是通过【石头变热】这一现象去追溯原因才找到【太阳照射】的因素,因此这里的运用是一个【反思】判断,意思就是先知道结果,然后根据结果去推导原因;有反思当然也就会有【正思】,也就是先看到太阳照射,然后推导到地上的石头会变热,这种思考当然是有的,因为时间顺序与事实一致,所以通常用在实践中,根据知识对实践发生的步骤做出预判和预案,不过正思方式也和实践一样结果是开放的,要对其进行预案必须对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其中,那也就必须调用所有知识来对此进行,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普遍必然性】知性体系。根据这些特点,获取外在因素的经验认知过程不可能是正思方式,对于由正思建立的知识形式,康德称之为【先天分析判断】;我们这里在讨论经验认知过程,是考察在无知的情况下如何去获取经验知识的情况,只能够是一个反思过程,即先确定结果来推导原因,对此康德也将之称为【后天综合判断】,康德有个著名的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在这里看来就是:既是【正思】又是【反思】的判断有没有可能?这里我们就不展开了。
对此我们已经确认认知过程了是先发现了【石头变热】,那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发现【石头变热】这一形式的?毫无疑问我们拥有在不同情况下感受石头温度的直观能力,但是仅仅是直观感受本身并不能引起知识的追溯,就好像昨天看到一棵树,今天吹过一阵风,这些都是直观感受,但并不能说明任何知识,引起知识的是【直观事件】的发生,也就是在直观形式中的同一个对象实体状态或性质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因为我们在不同时间下直观到同一个石头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才会提出【石头变热】这一事件,问题就是什么东西能够定义一个【变化】?答案是只有【不变】才能定义一个变化,在【石头发热】的事件中肯定需要通过两个不同时间的直观来实现,凭什么认为中午摸到的这块石头跟上午摸到的是同一块呢?凭什么认为上午和中午的感觉状态是稳定不变的呢?如果这些条件如果是不能确定的,这个事件肯定也就不能成立了,这些问题在前面做规则还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认知主体内在提供了这种不变性;另外【变化】发生的本身也要有一个样板作为不变才能够反衬出一个变化来,所以现在我们再回到前面【规则】的定义:【事件中保持不变的抽象形式】,就知道那为什么是【抽象】形式了,因为那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不变】本身。
下一个就是关键问题了,我们通过【因果关联】将一个事件的形式导入到一个原因中这是根据了什么?正如休谟所说【石头变热】和【太阳照射】完全是不相干的两件事,事实上石头变热不一定是由于太阳照射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淋了了热水,也有可能是它自己就会变热,为什么我们会指向太阳照射这个原因呢?对此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经验原则来解释这一关联,这些原则都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出解释,那我们还得去追问这些原则是如何来的,就会陷入到知性的【网】中循环路论证了;再者我们承认这些经验原则肯定是有理由的,但是想通过这些原则证明一个必然性却是绝无可能的,否则【鸡打鸣】看作【太阳升起】的原因就是确凿无疑的。因此我们的讨论就干脆回避这些形而上学的可靠性判断,去追问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一个事件的发生必然由另外一个因素所导致?也就是说因果关联的成立并非一种天然形式,必然是因为背后有驱动的作用,康德认为【因果关系】是先天形式,那只是他在形而上学层面已经找不到其更基础的依据了,但是对于先验学来说,如果我们把因果关联本身也当作一个事件,它的发生也必然由一个原因所导致。要知道正是由于【因果关联】的存在,我们才会把一个事件扯向了另一个完全独立的因素上,只要无法证明这种关联是牢靠的,就不可能是事实的必然,事实没有理由建立一个可能是错误的知识,那我们就要从推动知识发生的驱动那里寻找原因,认知主体为什么非要建立这种关联,即使其是错误的也要义无反顾的使其发生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根据现有的任何经验去做出合理的解释,但我刚好有一个不算太成熟的想法:那是源于理性要去实现一个自身【不变】的规则。简单来说是因为一个事件的直观发生代表了认知中发生了结构变化,这时候只有将这个变化传导到另一个形式上,才能够使认知结构上回归这一现象的不变性,至于传导到哪里去,那里是不是也有别的原因就是以后再去考虑的问题了。有人认为这个说法有点牵强,对此我只能将此当作一个超验构想来进行设定,在前面我们讨论形而上学的时候,认为形而上学的任务是要构建一个普遍必然的知性体系,又或者是追求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两者其实一个意思,对于认知主体的我们来说代表一个欲求达到的【不变形式】。这个现象并不是我最先发现,而是由笛卡尔提出,贯穿了整个古典形而上学的最终目标,就算到了现代哲学,人们也没放弃过要实现一个【真理】的想法,但是有没有人想过这是为了什么呢?先验学认为知识服务于实践只是一种基于客观功利行为的判断,但是没有办法解释这种真理的执念,而这里我们就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原始知性的规则体现。可能有人会问:那是不是说明规则就是【真理】呢?我认为这说法有点接近,但准确来说应该把这里的主谓反过来:真理是一个规则。这并不是说真理作为某种知识是一切知识的不变内核,而是说【追求真理】本身是知识在构建中要遵循的先验规则,正是因为在构建知识中所欲求达到那种不变的形式,这种【不变】同时也在驱动我们为每一个事件去寻求它的根据,由此也构成了理性自身无处不在的作为知识的【规则】。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没有完全解释因果关联的得以构成的原因,既然建立因果关联本身跟事实没有必然性关联,为什么我们却能够建立起一些符合事实的知识,甚至能建立【规律】?就拿我们前面讨论的物理学定律来说,如果说它的建立与事实本身没有关系,而是我们想象力的结果,凭什么我们能建立如此准确的客观知识?关于牛顿为什么能发现万物运作的物理规律,人们一直在做各种煞有介事的猜想,甚至有人调侃那是被苹果砸到脑袋后受到了启发,可能觉得太过儿戏又有人说那是因为【神】给他开了一扇窗,不管怎么解释都是一种充满了神奇和偶然的发现,其实问题在这里就已经不那么困难了,甚至我们根据前面也讨论过大量的原理也能够做出回答,不过这里为了讨论的完整性还是把这个问题完成。
那是因为认知的作用规则本身是在以【不变】作为原则在对知识进行构建的,但是我们如何能保证这种构建能够获得一种正确的知识呢?正如我们刚才所讨论的那样,并不能得到任何保证,构建知识本质上就是一种假设和想象,就好像古希腊时有人去想象世界的本源是不是水呢?后来又有人说如果不是水那又是不是火?这种思考的本质上就是想用一种形式去套用现实世界的各种发生,使之尽可能构成一个【不变】的知性体系,但不得不说这种套用在事实中大多数是无效的,基本上都会被事实发生或者根据事实发生建立的逻辑推论所推翻,说白了就是判断错误,但错误通常也不造成什么影响,就好像【鸡打鸣】是【太阳升起】的原因一样,对错并不影响人们听鸡叫起床,只是当我们知道【太阳升起】的真正原因以后纠正这个错误就好了。由于做在知识中判断的成本极低,人们每时每刻都会涌现出大量判断,那就防不住有些许判断在现实中恰巧是可能有效的,那么这些有效判断就会作为【不变】因素被纳入到知性体系中,运用到越来越多的其它实践中,这就是我们根据自身规则能发现所谓【自然规律】的真相,跟我们前面讨论科学范式原理是一样的,通过不断的实验试错来调整知识推论的过程。
这么说可能让人感觉知识的构建完全就是随机的,这中说法对也不对,因为知识构建确实有很大随机性,但是当其组建构成一个相当规模体系的时候有很多内在性使其成为必然了,事实上如果知识构建完全是纯粹的偶然发生,那么物理定律的发现在什么时候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古希腊时代的知识体系不足以支持现代科学的逻辑体系,那是因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非常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只有在知性中属于【不变】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更多【不变】的东西,这些只能在时间的进程下循序渐进和【进化】,当然这个进程不一定是一帆风顺,可能会由于某些虚妄的原因(对不变因素的错误把握)会造成走弯路甚至可能走入死路,但是只要理性仍在,就一定会在建立【不变】体系的路上绕开弯路,避开死路继续不断的进取。至于如何绕开弯路避开死路会面对很多的问题,当然这些话题的展开需要在真正进入形而上学的讨论以后再继续深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