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都有其背后的逻辑(写给课堂--草稿)
(2022-12-04 22:02:41)
标签:
教育 |
12月4日回家探望二老,他们非常高兴,以后要常回家看看!在路上,思考了一些课堂的要素。
1、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和认知
高中生的特点:生理、心理、兴起、思维特点等等
2、符合时代特别是国家发展要求,也就是素养
理性---理解和认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选择和判断能力;精神--积极主动、顽强不屈、热爱生活;情绪--稳定、积极的情绪、善于控制情绪
3、符合教师自身特点
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教学习惯;教学方式;沟通方式
4、课堂总体设计:
大目标、大流程
5、互动方式
所以多种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才能保证学习效率的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维持。
什么时间、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材料和问题,都应该认真研究,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6、课文主题提炼,与知识相关的问题设计,总体流程设计(联系),重点突破
从联系入手思考标题与子目直接的逻辑关系,再从单元甚至目录的角度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主题,主题是从原有教材体系中提取出来的,也就是归纳出来的,这个需要对教材体系和编写有深刻理解,领悟到其背后的逻辑;然后,按照这个主题,按照教材知识逻辑,更按照学科素养,进行问题设计,通过材料选择,问题层层推进,体现思考的路径,将问题变成思考的外化台阶,铺就一条看得见的思维逻辑培养之路,实现预设目标,更能把看不见的黑箱,变成可操作的培养,这个需要高层次的设计。
7、如何提升认知
先解决是什么,从外延到内涵的推进,用逻辑推进,就是减轻记忆负担;示例的方式;展示一种模型和思维方式;将学生带入,从他熟悉的东西入手,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巩固思维方式。
后一篇:克罗地亚夺得季军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