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2019-06-24 09:58:22)
标签:

365

分类: 论文

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溧阳市实验幼儿园   魏艳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而种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种植活动越来越受到各幼儿园的重视。但当前幼儿园种植活动开展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种植活动的组织更多的依附于植树节等节日教育,活动缺乏长期性、持续性;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大都以自然角摆设的形式出现,未能切实体现幼儿的主动参与性。我园地处农村,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及环境优势,植物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希望通过种植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自主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每个幼儿都可以从中享受真实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萌发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探究能力,下面就结合自己在开展大班幼儿种植活动中的实践来谈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创设种植探究环境 
  创设开放的、宽松的种植环境,使幼儿大胆地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新的经验。 
  1.物质环境的创设。 
   陶行知先生说:“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会有丰富的收获……”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除班级内常设的自然角外,特意在园内开辟了一块种植园,专供幼儿进行探索研究。种植园是幼儿自己从家里带过来的种子并亲自种植,幼儿们对此很感兴趣,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变化很是敏感好奇。在种植园中,教师采取集体、小组、个人等形式,带领幼儿走进植物的世界,通过各种观察、记录、做实验等让幼儿自主探究、学习。 
  除此之外,我们幼儿园也是花草树木的乐园,园内共栽种了各种植物60余种,且在每种植物的旁边都有一块介绍此植物的牌子,利于幼儿认识各种植物的名称和生长情况。幼儿可在自由活动时间里自发去观察、记录、探究,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更利于幼儿思维的清晰性、探究的准确性。事实证明这样的形式充分给予了幼儿探究的空间与时间,真正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 
  2.精神环境的创设。 
  教师以及家长转变观念,为幼儿创设安全的自主探究氛围。教师和家长们要将自己的角色界定为幼儿的支持者,了解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幼儿“异想天开”的权利,客观对待幼儿的“出错”;寻求幼儿的真实想法和认知水平,避免因误解而伤害到幼儿、挫伤幼儿的探究积极性;尊重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充分肯定每个幼儿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起到榜样作用,时刻保持探究的激情、表现出对种植活动的热爱,以情绪感染幼儿、以行动引导幼儿、以言传身教来培养孩子自主探究能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幼儿大胆地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新的经验。 
  二、种植过程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儿童是在亲自“做”的活动中掌握经验的,那么教师就应积极地鼓励儿童去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进而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我园利用种植园地,让幼儿在自己种植的过程中,渗透上述教育思想和观点,并将其有机整合。 
  1.播种,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就能刺激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如何引发幼儿对种植的兴趣呢?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播种为起点来激发幼儿对种植的兴趣。和孩子们一起来到种植园里观察,让孩子们讨论:种什么?接着给足时间让孩子们去考虑、收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几天后大家一起再来交流,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了许多资料后再一起商讨决定种植。这些种子怎么种下去呢?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也借鉴家人种植的经验,最后将种子进行播种。在播种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不同的种子种植的方法各不一样,这里面还有着许多小奥秘。从讨论种植的植物到收集种子到种植都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或由老师决定种植什么。而是抛出问题,让孩子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播种完,孩子们对种下去的种子宝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有了进一步探索下去的兴趣与欲望。 
  2.观察,推动幼儿的探索。 
  植物的生长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幼儿观察、照顾、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所以这个过程就蕴涵许多可以让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激发孩子的提问行为。孩子们在观察照顾植物的时候,会提出许多问题,例如“为什么花生和黄豆一起种下去的,黄豆就没发芽呢?”“为什么有的地方土很松,有的地方土很硬?”“下大雨了,植物宝宝会被淹死吗?”等等。在一个个问题产生后,孩子们有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保护孩子的“破坏”行为。孩子在观察时,“破坏”行为常伴随出现。例如:想知道豆芽到底长了没有,于是他们就会扒开土看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如果用成人的眼光去看会很不能理解,但这正是孩子探索之源,对于这些我们应积极加以鼓励,并和他们共同研究、寻找到答案。 
  3.支持孩子的尝试、操作,引导孩子自主探究。 
  孩子在探索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深奥”的问题。这些“深奥”的问题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幼儿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更乐于其中,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种植活动深入展开。同时,孩子们在发现问题后,会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我们开展活动的价值,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环境的刺激,使幼儿能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三、种植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探究方法 
  种植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种植活动的魅力,巧妙地组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开展小实验,学会基本的探究方法。 
  结合种植过程的进展,引导幼儿用这样的形式进行探究:观察到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解释制定实验方案并实施验证设想、形成结论。例如:在种植豌豆时,孩子们发现豌豆很久都没有发芽,我们先请幼儿针对自己发现的现象自由讨论、猜想、记录。接着引导幼儿说说怎样证明自己的猜想?幼儿做实验:明确实验的几个环节,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等。经过探究,孩子发现豌豆种子质量差、土质不适宜、没有水分等是导致豌豆不发芽的原因,豌豆的长势与日常管理(营养、浇水、光照)有关。在探究过程中,幼儿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顺序性,图式记录的能力、表述交流、预测推断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锻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蒜成长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