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丁香(散文)/苏会玲
(2023-06-16 13:57:53)
标签:
情怀文学生活 |
分类: 情与景 |
丁香美名流韵,但在没有丁香的地带,我一直无缘得见她的姿影。早就稔熟了那几句诗: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说的。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说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说的。所有诗句里的丁香似乎都是含怨带愁的——那已不是植物的丁香,那是文学的丁香,诗的丁香,梦的丁香。丁香之美,美得虚幻。
丁香。我念着这两个有韵的字眼,像花在唇间颊边轻绽了两瓣,像蜻蜓之足在水面轻点两下,像玉指在筝弦上弄出两声清响。是一种舒展、大方,又有几分矜持、内敛的优美。是一种带笑的声音,有美好心情流贯其中的声音,一种让人呵气如兰、齿颊留芳的声音。
大约和许多人一样,我也不明丁香所以结愁的缘由。第一个说丁香含愁的人是谁呢?大概不可考,但多愁诗人的笔下传统,使“丁香结”一直结在人们心里。在诗的氛围中,我倒也爱这样看丁香:一种花,她凝结着看花人的情愁,是楚楚动人的。丁香愁得无端,也愁得美丽啊。
但我想象的丁香,是有几分仙气的。她是素洁的一丛,不在炊烟袅袅的杂院,在清寂的苑囿。月光笼罩,她的花朦朦胧胧,看不真切,有暗香浮动,让人不知今夕何夕。
还有几分雅气。婉约的江南宜于她。她立在江南的烟雨中,立在江南的深深庭院里,那些庭院多有着悠远难探的历史,风流千古的韵事。她与一些性情不俗的人们结伴,儒雅书生,娴静女子,诗画相偕。不错,江南的池塘满池莲韵,江南的水湄杨柳依依,江南的庭院便应亭亭立着一株丁香,她侧畔是兰,窗前有月,阶前时雨:这才是江南的韵致,这才是丁香的谐和。
丁香,这种纤弱、隐淡的花,是不能站在街衢上的,市声尘埃会杀死她;也不能置身被称为勾栏瓦舍的地方,浊气会淹没她。她就应住在江南的深深庭院里,庭院的幽幽气息,和主人的优雅气质,才可以养她的心。
丁香花不浓不艳,朵儿不大,聚生、色浅;她的香成丝成缕,飘逸、隐约:我这样想象丁香。这样的想象长久盘桓在我脑子里,我想,这就是丁香了!
我无从印证我的想象。《现代汉语词典》说:丁香,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卵圆形,或肾脏形,花紫色或白色,有香味,花冠长筒状,供观赏。又说,丁香,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生在热带地方,花可入药,种子可以榨丁香油,用作芬芳剂。这些文字并不使人特别明白。如果说世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丁香树,那么我所想象的,怕是第三种。
我不知丁香的花期,也不清楚丁香的生长地,江南只是一种假想。江南至今未到,谁想,在与江南异趣的北方,我邂逅了丁香!
那是四月天,飞絮满城,众花争春。校园里多的是一种陌生的花树,枝矮花繁,素洁淡雅,似雪如云,排列路边,丛立房前。我每天打花下经过,只觉得好看,并不特别留心,觉察不到任何香气,也从不琢磨它为何物。一日,自小在京城长大的他不经意地说起,那是丁香。啊,真是惊喜莫名!那庶几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的情形了!
丁香来到跟前,我仔细端详:原来是一些朴素极了的小花,细细碎碎,攒在一起,一树繁花千万朵,一树浅紫,一树粉白,那是紫丁香,这是白丁香……丁香花比我想象中的要素朴平易,更惹人怜,乍望之下,见树不见朵。这些不起眼的小花,担着“丁香”这个美名,让人有点不敢相信。有意捕捉她的香,忽焉似有,再嗅却无,正如梦中那般。
我见到了丁香,圆了一个梦,也丢了一个梦。
(旧作。于北京)
作者声明:《梦中丁香》是我多年前发表在国内报刊上的一组美文《那些梦中的花》中的一篇,也曾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年度《中国散文诗精选》。近年却发现网上有人几乎整篇抄袭此文,仅仅是在篇首换成了他(她)自己的地址而已——这一抄袭行为令人愤怒!必须严正声明并抨击。读者喜欢我的文字本来是好事,可是抄袭占有就很可耻了。我的文字被抄袭的已不止这一篇了,真不希望再看到这种事情发生!
(作者:苏会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