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都司街小学的前身——育英小学
标签:
杂谈历史文化 |
一、历史沿革:
民国十年(1921年),隶属于天主教太原教区方济各会管辖的大同天主教在天主教堂西、都司街东侧建立亚纳女子小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大同天主教奉罗马梵蒂冈之命,脱离方济各会管辖的太原教区,转由比利时圣母圣心会管辖,设立大同监牧区,任命荷兰人高东升为首任主教。不久大同天主教在亚纳女子小学的基础上,又在教堂南院办了一所男子小学。
民国十三年(1924年),高东升委派邓惠普管理学校,从各村、各县招收学生,分高、初年级。男女生分为两院区分别上课、食宿,不许越出校门一步。
民国二十一年(1932)11月8日经山西省教育厅批准备案,定名为私立育英两级小学校,分设男子、女子两部,初级为复式班,高级为单式班。校长齐保民,教会派邓惠普任学监。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学校停办。
1938年2月,育英小学复课。按照日伪政府的指示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安库接任校长,范普厚、郎卫师先后任学监。
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日本军国主义将占领区的敌国公民拘留起来,大同代牧区的比利时籍、荷兰籍神父被拘留到山东省潍县,代牧区从集宁代牧区、朔县代牧区等处借调神父。集宁教区的中国籍神父胡儒汉担任大同代牧区代理主教。学校的学监先后由大同本堂神父傅神父、侯景文(保定教区,国籍)、苏轼德(朔州代牧区,德国籍)兼任。女子部圣母献堂会的修女在日本投降前也已撤走,聘请吕宝珍等任教。
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安库继任校长,国籍司铎贾耀接任学监。随着学生的增多,又在帅府街占用教徒郭烈武献给教会的院子(今城区教工幼儿园)开设育英小学分校。招收了3个初级班,男女兼收,张世勋,徐世泰、李苑林任教。在东站占用姓梁的教徒的酱菜园又租了邻居的几间房子作教室,也办了一处分校,招收初级班2个,男女兼收,由梁家姐妹梁仲阳、粱仲蓑任教。本校和两处分校的学生总人数最多时达800多人。后将东站分校撤销,梁氏姐妹进城到女子部任教。
民国三十五年(1946)暑假期间,解放军围攻大同,蒋介石空运交警大队朱扬部援同解围。朱部来同后驻扎天主堂及育英小学,学校被迫停课半年。翌年(1947)春,朱部移防离校,学校复学。
1950年3月12日,大同市人民政府正式接办育英小学校产、设备等,改名“都司街完全小学校”,安库留任校长。
1958年,学校再次更名为城区第十小学校。
二、建筑概况:
民国十年(1921年),方济各会士在大同天主教堂西、都司街东建亚纳女子小学,在天主堂南建男子小学;民国十九年(1930),邓维道大兴土木,指派费品璋监工,在天主堂南侧购买民房兴建男子部校舍,有教室4个、办公室3个以及64个铺位的大寝室1个、伙房、饭厅等,校门、旁门都开在天主堂院内,出进学校必经天主堂大门。同时,在天主堂北侧亚纳女校基础上扩建女子部。二十一年(1932),两部工程竣工;1949年5月1日大同解放,学校拆除大寝室土炕,改建教室3个,实行男女生合校同班,将中、高年级安排在原男子部,低年级安排在原女子部。
目前房屋状况:女校部坐北朝南房屋(1951年曾为宋庆龄视察大同下榻处)目前保存完好,东面与天主堂接壤房屋已成危房,南面与男校接壤房屋也已成危房,校门保存完好;男校已经全部拆除,只留有围墙。
三、师资配置及班级设置:
建校初期的女校部与男校部并不是正规学校,在教会中叫做“保守书房”。女校由守贞姑娘、男校由朱义和集宁代牧区的赵氏父子当“保守书房”的先生,分别选收一些愿意信教的男女青年、儿童来听神父、书房先生讲教义、教规,学习《要理问答》等,待信仰成熟时便领洗入教。
民国十四年(1925),学校增设男子高小班。创办初期,男子部每年只招收1个班,学生20人左右。第一班学生二十余人,有齐师圣、马云、李芝、马德义、刘燃德等,教员有李宝、赵天贵。女子部人数更少。时任监牧高东升指定大同本堂雷春扬兼管学校,按规定开设国文、算术、自然、体操、唱歌和宗教课程,文化课使用上海徐家汇印书馆编印的课本。
民国十五年(1926),学校招收第二班学生十余人,有安万义、张孝等。监牧高东升指定李宝担任校长并派邓惠普管理学校。十六年(1927)招收第三班学生二十余人,有安库、贾耀(后来晋铎)、白富、郭敏等。文化课的教材改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编印的课本。以后每年招收一个班。
民国二十一年(1932)11月8日经山西省教育厅批准备,正式命名为大同私立育英两级小学校,分设男子、女子两部,初级为复式班,高级为单式班。校长齐保民,教会派邓惠普任学监。男子部教员有赵天贵、李葆、薛振华、齐师圣、马云、朱义、杨文蔚等,女子部由守贞姑娘当教员。男子部有学生105人,其中教外学生28人。女子部有学生22人,其中教外学生8人。此外,还有一个幼儿班,有男孩29人,女孩18人。
民国二十三年(1934),李葆接任校长,德庆惠接任学监,安库回母校任教。男子部设两级复式的初级班2个,单式高级班2个。女子部学生增至60余人,也是初级为复式班,高级为单式班。至二十六年(1937),男子部、女子部的学生没有大的发展。先后在男子部任教的还有朱义、杨文蔚、杨源义等。最后担任学监的是戴鼐斯神父,“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
民国二十七年(1938)春,育英小学复校,按照日伪政府的指示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安库接任校长,范普厚、郎卫师先后任学监。男子部学生增加到一百六七十人,女子部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增加的原因是一些居民害怕子女遭受日军欺侮而送进天主堂学校读书以寻求保护。男子部先后任教的有齐师圣、齐保民、刘善继、杨源义、张孝、李风山、左辅仁、曹登升、张世勋、张盛、李庭耀、姚祖舜、王玳、王珍(姚祖舜及二王并非天主教徒、姚在任教后期领洗,姚祖舜、王后被日本宪兵队抓捕,死在狱中)、项致中、李世成等,女子部由集宁代牧区圣母献堂会的修女执教。
民国二十八年(1939),男子部学生增加到191人,女子部学生增加到80人。
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日本军国主义将占领区的敌国公民拘留起来,大同代牧区的比利时籍、荷兰籍神父被拘留到山东省潍县,代牧区从集宁代牧区、朔县代牧区等处借调神父。集宁教区的中国籍神父胡儒汉担任大同代牧区代理主教。学校的学监先后由大同本堂神父傅神父、侯景文(保定教区,国籍)、苏轼德(朔州代牧区,德国籍)兼任。女子部圣母献堂会的修女在日本投降前也已撤走,聘请吕宝珍等任教。
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安库继任校长,国籍司铎贾耀接任学监。因为学生增多,男子部改为初级复式班,为6个单式班,饭厅设1个班(利用饭桌做课桌,学生相对而坐,背对黑板的学生写字时伏在案上,看黑板时转过身子)。小南院设2个班,堂院设1个班,共8个班。女子部三、四年级也设单式班。先后在男子部任教的有项致中、武文忠、宋世忠、徐世祥、徐国庆、李世瑞、李世成兄弟、安万义、李庭耀(安、李二人在1948年被特警队以嫌疑分子名义逮捕)、刘久安、秦元义(刘、秦二人为修士)、刘樊德等。在女子部任教的有贺希哲、贺希英姐妹、刘君莲(非教徒)、杨秀峰、李采葑、赵玉祯等。在帅府街占用教徒郭烈武献给教会的院子(今城区教工幼儿园)开设天主教堂分堂和育英小学分校。招收了3个初级班,男女兼收,张世勋,徐世泰、李苑林任教。在东站占用姓梁的教徒的酱菜园又租了邻居的几间房子作教室,也办了一处分校,招收初级班2个,男女兼收,由梁家姐妹梁仲阳、粱仲蓑任教。本校和两处分校的学生总人数最多时达800多人。后将东站分校撤销,梁氏姐妹进城到女子部任教。
四、开设的课程:
育英小学在各个时期均按当时教育行政部的规定开设课程,另设宗教课,由神父定期给学生上课。《要理问答》是必修课,必须熟背如流。考试的形式为背诵。上课时,一喊起立就要集体念一段“圣母经”,划十字架,然后授课,下课又是如此。每星期出城外游玩一至两次,有时也到修道院。各教堂送来的住校学生最多时达到64人,主要是高年级学生,也有少数初年级学生。住校生每早要进圣堂做弥撒,饭前、饭后都要念经,伙食由教徒包办。当时育英小学的学生篮球队、雅乐队较为有名。
五、办学经费:
育英小学的办学经费由大同天主堂拨给,日伪统治时期梵蒂冈汇款不易,大同代牧区经费困难,育英小学开始向学生征收学费。在阎锡山统治时期,学生每学期征收大洋2元以弥补办学经费之不足。
育英小学的教员实行聘任制,聘期一年或一学期。“七·七事变”之前,教员月薪在大洋10至15元之间。日伪统治时期因经费困难,教员都在学校吃学生伙食,除给吃饭外每月发白布8市尺(也发过面粉)。日本投降后,梵蒂冈能给大同代牧区汇款,再加上向学生征收学费,办学经费宽裕,教员的待遇又趋好转,初级教员月薪大洋15元左右,高级教员20元;修女、贞女不赚工资,由教会供给生活。1949年5月1日大同解放,因为梵蒂冈的传教经费来不了而缺少办学资金,校长安库、学监贾耀多次要求人民政府接办学校,教会不再过问学校事宜,不再续聘后半年的教员,也无法给教员发工资。同年暑假,大同市革命干部训练队开训,育英小学教员与公立小学教员一样参加了培训。毕训后,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宣布人事安排,安库留任校长,次富山、石重先、郑官、冯福胜(均非教徒)被分配到育英小学任教。9月开始实行薪米制,育英小学教员也由人民政府按月发放薪米。
重大历史事件:
1、1938年5月日本学者平山政十(《蒙疆カトリック大观》作者)率育英小学安库校长及教师杨源义、刘善基、王家栋、张孝(又名:张守三),大同城内两名教徒李葆、赵登廉共七人,以及绥远两人、宣化六人共十五人组成天主教赴日观光团,先后参观了平壤、汉城、东京。
2、1939年日本学者平山政十又率日本天主教观光团来大同天主堂参观,并深入育英小学参观。
3、1950年11月,国家副主席宋庆龄来大同视察,参观了云冈石窟、华严寺,晚上住宿在大同天主堂下设的育英小学,并与几位神父合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