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堡教育之四《阳高三中》
标签:
历史文化许堡 |
一、历史沿革:
1958年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许堡被阳高县命名为“燎原公社”。是年阳高县决定在许堡村东建立阳高县第三初级中学(简称:阳高三中,当年阳高县共设一中、二中、三中三所中学,分别设在阳高、罗文皂、许堡),学制三年。
1958年秋季首届招收初中两个班,排班次为一班、二班,次年合并为一个班,排班次为一班。
1959年第二届招收两个班,分别为二班、三班。
1960年第三届招收两个班,分别为四班、五班。
1961年第四届招收一个班,为六班。
1962年第五届招收一个班,为七班。
1963年第六届招收两个班,分别为八班、九班。
1964年第七届招收两个班,分别为十班、十一班。
1965年第八届招收两个班,分别为十二班、十三班。
1966年文革开始——1967年停止招生。第六届的八班、九班及第七届的十班、十一班本应该分别于1966年、1967年毕业,但由于文革的影响,推迟于1968年8月8日——13日毕业离校。
1968年——1969改称阳高红旗中学,由初级中学改为高级中学,培养高中班一届两个班,毕业生一百名。
1970年学校停办,校址为阳高县药材公司所占。
二、建筑概况:
1958年由原阳高县委、县政府投资,本着便利群众子女就近上学的原则,在许堡公社许堡村东兴建了一所能容纳六个教学班的中学,同年三月破土动工,次年末初步建成。
后经1965年翻新扩建,共有教室六个(十八间),礼堂一个(三间),活动室一个(三间)、实验室一个(三间),宿舍五十四间,伙房、饭厅、库房、厂房共二十六间,厕所三处(十五间),校舍建筑面积三千五百四十二平方米。为了方便师生食菜,校园前辟有菜园八亩,打大口井一眼。
学校位于许堡古堡东约300米的位置。校舍坐北朝南,中部共计四排房,其中教室三排房(包括一个实验室、一个礼堂),办公室一排房;西面、东面各设教工宿舍、学生宿舍五排房,学生宿舍为大通铺土炕;西南设食堂一处;校园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设厕所三处;校舍北设操场一处,配置有400米环形跑道,篮球场两个,足球场一个,单杠两个,双杠一个、吊环一个、平衡木一个;设校门两个,正门位于办公室南,西面设有小门一个。
(阳高三中校园图)
(1967年阳高三中办公室前景象)
三、师资配置:
阳高三中的师资配置较强,大部分是建国后毕业的大学生、师范生,也有一部分建国前的旧知识分子。
1958年——1965年,校长:鲁良清,教导主任:前期为张枝叶、后期为尉振明。
1965年——1966年文革前,校长:郝山,教导主任尉振明。
1966年文革开始后,校长、教导主任被红卫兵(学生)夺权罢官,同年阳高县驻军922部队派连指导员和连长各一名,来学校支左,成立了阳高三中革命委员会。革委会主任:12班学生张亮,副主任:8班学生魏佃,委员每班选一名,教师中选一名为武常。
同年由阳高县革委会教育组(原县教育局)调来原大白登中学教导主任唐子忠,原一中教导主任王汉文来学校参加革委会,组织学生复课,1967年10月开始复课。
1968年9月由王汉文主持招收了两个高中班,1970年1月毕业,从此阳高三中停办。
从建校到停办主要老师有:张枝叶、尉振明、李培滋、李世源、王书勤、王效英、成鑫、路福、尉润成、宋朝斌、刘体先、武常、韩玉升、杨尧、李树仁、白福宏、郭义祥、萧京昌、方效斌、杨惠文、董武权、李成言、李荫尧、张海、张亨年、刘志斌、张泽民、梁生财、朱登山、李龙、郭瑞、韩巨成、萧炳昌、康天存、孙助邦、白志荣、王日有、董希平、魏守福、丁志锦、曹国丰、李世元、李雷锋、李华、刘泽林、杨茂川等。
三中的机关人员有:会计兼管理员张作仁
炊事员:刘润琪、尉全、魏斌、尉成廷、曹平等。
阳高三中团总支合影(1961年)
上一排:张成贵
上二排:孙皋
上三排:
上四排:?董希平
最下排:刘富荣
阳高三中教师合影(1961年夏)
后排:宋朝斌
中排:郭明元
前排:郭XX 魏守福 鲁良清
董希平
阳高三中全体教师(包括公社干部)合影(1962年)
上排:刘志章(公社秘书)
中排:李树人
下排:韩巨成
阳高三中教师合影(1963年)
上排:武常
下排:李世元
阳高三中教师欢送实习教师合影(1965年)
上排:尉全
中排:李培滋
下排:董武权
四、历届班级设置:
1班——3班学生主要来自许堡公社、东小村公社、友宰公社、熬石公社、下深井公社五个公社。
第一届(1958.9-1961.7):首届计划招收两个班110名学生,实际报道入学学生90名,设为一班、二班。由于学校还未建成,故两个班分别设在许堡大队北面的一处大院(许堡人称:大学)和北城墙根下的龙王庙,其中一班班主任白志云,数学:宋朝斌,语文:白志云,地理:张枝叶;二班班主任孙助邦,数学:康天存,语文:孙助邦。次年上半年,由于1959年人口外流口外的原因,部分学生退学,两个班学生减少到了65人,故合并为一个班,正式搬到阳高三中,排班序为一班,合并后的一班班主任为孙助邦。
一班学生名单:牛尚林、张玉斌、刘世福、牛步金、刘日贵、尉世虎、尉世进、吉万元、刘月文、杨茂仁、张成贵、陈玉才、刘日才、刘永成、刘旭忠、萧润元、萧正仁、萧高昌、萧瑞华、马宝云、马桂珍、刘献、刘富荣、刘玉祥、陈桂连、郭珍连、郭连贵、常仲祥、常选祥、宋秀珍、王天林、王清太、王守义、郭子全、郭子义、乔炳安、武千、武廷国、任美先、孙皋、孙丕、献天德、孙千、张阔、潘海云、孙贵江、孙进文、孙日亮、尉世仙、尉永明、尉月明、王福祥、孙巨富、赵青明、祁秀荣、巩炳全、曹茂章。
阳高县许堡中学一班毕业合影(1961.7.5)
(顺序:从上至下、从左到右)
上一排:兰普
上二排:刘日才
上三排:?
上四排:尉世贤
上五排:宋朝斌
最下排:刘富荣
合计78人,其中学生64人(毕业65人,缺尉世虎),教师14人
阳高县许堡中学一班女生合影
上排:任美仙
中排:尉月明
下排:秦淑莲
阳高县许堡中学一班部分师生合影
上排:王福祥
下排:秦淑莲
第二届(1959.9-1962.7):该届招收二个班,设为二班、三班。二班班主任:成鑫。三班班主任:梁用恒;数学:宋朝斌;语文:白志云。
二班学生名单:杨茂良、李恒山、刘翠莲、刘润莲、戴桂梅、戴悦、张占山、贾国柱、尉利廷
二班部分学生与老师合影(1962年)
后排站立者:杨茂良
前排坐者:?尉振明
三班学生名单:王金枝、尉果廷、尉志远、吴爱兰、陈炳兰、曹秀花、李贵梅、萧占顺、刘翠莲、刘志富、刘金喜
4班——7班扩大到阳高南部七个公社,包括许堡、东小村、敖石、友宰、西册田、阁老山、下深井。
第三届(1960.9-1963.7):该届招收二个班,各45人,设为四班、五班。其中四班班主任:先后为魏守福、杨尧、路福、康天存;数学:先后为成鑫、王效英、康天存、路福;语文:先后为杨尧、李培滋、刘体先;政治:武常;历史:李树仁;化学:李培滋;历史:李树仁;俄语:成鑫;生物:王书勤。五班班主任(初一王书勤兼生物,初二武昌兼政治,初三郭义祥兼语文);几何:王效英;代数:李世元;物理:路福;历史:韩玉升;语文:李雷锋、魏世祥;俄语:成鑫;体育:宋朝斌。
四班学生名单:郭殿元、刘志春、郭凤珍、萧进安、秦宝录、尉成太、尉利泰、刘文茹、孙守义、宋朝忠、李进、林成元、宋桂荣、宋进国、秦守录、李子乐、尉润青、韩润生、刘连茹、尉润芝、王生武生、刘世成、郭子礼
(阳高三中四班班委会合影.1963年)
上排:宋进国
中排:尉润青
下排:郭凤珍
五班学生名单:杨茂国、郭丽卿、郭花园、郭政官、尉福荣、王淑珍、张万珍、孟元祥、张俊仕、刘连茹?、张进富、尉文泰、尉明、刘应田、秦继贵、杨桂莲、尉秀英、刘梅儒、刘元、杨素珍、尉明启、温义林、刘美花、尉清莲、付日、付贵、尉汉如、尉炳福、刘印顺、刘雁春、刘宏儒、张喜富、孙富山、冯奎、刘汉明、刘德祥
(阳高三中五班女生与校长、老师合影、1963年)
上排:杨素珍
中排:郭丽卿
下排:尉秀英
第四届(1961.9-1964.7):该届招收一个班,学生约50名,设为六班。六班任课老师为,班主任:先后为郭瑞、武常;数学:宋朝斌;语文:郭瑞、刘体先;历史:牛登山、韩玉升;生物:韩巨成、梁生财;物理:路福;政治:武常。
六班学生名单:刘启世、焦泽林、刘武、康掌文、郭子贵、郭纪元、袁迺、常财龙、萧景英、贺天仓、姚果元、魏润珍、姚贵元、牛步繁、刘志安、孙国英、刘世财、刘官儒、尉仁太、刘永官、萧景达、牛喜林、宋果兰、萧景先、马桂梅、郭秀花、宋天梅、宋习珍、宋桂兰、高桂莲、高桂兰、张淑贤、李玉英、王仙梅、田桂英、萧映宇、萧连瑞、萧玉璧、萧助常、萧淑霞、宋金花、宋锦国、宋增磊、马存国、杜天珍、刘富文、刘占梅、刘富祥、郭宪元。
第五届(1962.9-1965.7):该届招收一个班,学生约50人,设为七班。其中七班任课老师为,班主任:先后为萧炳昌、路福;数学:宋朝斌;语文:先后为萧炳昌、李培滋;物理:路福;生物:韩巨成;政治:武常。
七班学生名单:常录、常义祥、曹守仁、曹守义、张明、刘仟、杨茂柱、张晋国、宋禄、牛全林、李秀英、张晋、宋天文、王文忠、张进先、刘占富、王世文、郝日文、王俊佐、姚磊
(阳高三中七班班委会合影.1965.4.20)
上排:姚献忠
中排:王稼祥(北京体院)
下排:?王省??路福(班主任)
七班团支部合影(1965年)(照片误写为十班)
上排:程庭富???
中排:常义祥
下排:刘冶成
8班——13班来自阳高全县。因阳高县从63年开始全县统一招生,分数高的选拔到了全县的重点学校一中,其余达线的分到了罗文皂的二中和许堡的三中,其他社办中学停办。
第六届(1963.9-1968.8):该届招收二个班,设为八班、九班。
(阳高三中八班师生合影.1966.7.1)
(顺序:从上至下、从左到右)
上一排:贾启国
上二排:李成治
陈文亮
上三排:李成言
李世元
最下排:戴喜荣
曹毓珍
(三中九班师生欢送郭宪元留念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上排:连生有
中排:李润喜
下排:?葛桂先
第七届(1964.9-1968.8),该届招收二个班,设为十班、十一班。其中十班任课老师为,班主任:初一为尉润成,初二为路福;语文:先后为李荫尧、李承言;数学:尉润成;物理:路福。十一班任课老师为,班主任:刘志斌,语文:文革前为刘志斌,文革时期李荫尧;数学:尉润成、宋朝斌;英语:刘体先、李承言、韩玉升;政治:武常;物理:尉润成;生物学:植物为路福,动物为白福宏;历史、地理:张亨年、张泽民;体育:白福宏;美术、音乐:张海
十班学生名单:孙继良、韩明山、郝炳有、张锦明、杜增、姚国发、裴永恒、孙安勇、姚政、曹秀成、苏进、常掌明、萧阔昌、戴日、张进、王林寿、魏继达、赵成、闫顺、王新、王通、孙志喜、孙义、楚良、郝元山、李弼、谷万、邵生、任俊、尉达明、张宝玲
十一班学生名单:徐世俊、李培国、丁有礼、刘玉才、徐秀花、李汝德、吴孝、王世俊、王湛财、王德瑞、孙向德、孙积梅、武存禄、陈廷进、孙安胜、孟荣贵、姚明贵、曹利平、牛福林、武俊臣、郭良部、郭宗元、郭炳日、宋天玉、常晋亮、刘富、赵明星、宋举元、刘生仁、宋计祥、孙刚、巩如、温淑印、魏林、魏雷、牛平山、高占山、李满、武存魁、李飞、刘振荣、郭强、曹启、王斌、谷进才、项富、张凤宝、李昌、安翔、张俊师
十班、十一班女生与老师合影(1965年)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上排:徐秀花
中排:刘志斌
下排:尉达民
第八届(1965.9-1968.10):该届招收两个班,每个班50人,设为十二班、十三班。其中十二班任课老师为,班主任:先后为李华、张亨年;数学:宋朝斌、刘泽林;语文:张亨年;英语:韩玉升、李承言;音乐:张海;物理:张海。
(阳高三中初12班毕业合影.1968年9月)
顺序:从上至下、从左到右
上一排:魏计彪
上二排:张作仁
上三排:王茂山
上四排(工人宣传队):??????杨茂富
最下排:柴映昌
共计48名学生
(顺序:从上至下、从左到右)
上一排:刘明
上二排:张汉元
上三排:宋朝进
上四排:刘润琪(工友)柴福印
最下排:王存
注:本班共50人,照片中缺王计师 姚占富 寇喜梅三人
高中一班、二班来自本校十班、十一班、十二班、十三班及阳高县其他中学的初中毕业生,招生采用“推荐”方式,因当年军队“支左”的原因,故班级设置采用军事化编制,一班定为二连三排,二班定为二连四排。该届学生于1968年9月入学,1970年元月毕业。
(阳高三中高一班毕业照.1969年)
(顺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上一排:
上二排:
上三排:???杨茂川
上四排:
最下排:??刘喜林
本班合影缺:张保林
(阳高三中高二班毕业照.1969年)
(顺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上一排:齐福先
上二排:任守德
上三排:邵生
上四排:魏存录
最下排:孙安宪
五、教育状况:
1、建校之初:
文化课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俄语(后为英语)、音乐、体育。当时提出的教育方针是“亦工亦农”,1958年学校提出建“三厂(场)”,所以1958年——1960年该校建立了养羊场、缝纫厂、农场。农场就在后来大同县四中校南的菜园子里,由炊事员刘润琪负责,学生们轮流在课外时间参加劳动,种植的蔬菜主要有菠菜、长白菜、元白菜、蔓菁、辣椒等,师生们的吃菜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同时1958年——1960年组织学生到许堡拆城砖背回来自建校园;组织学生积肥,派学生到许堡拾粪;参加许堡公社各生产大队的劳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学习、劳动两不误。
2、文革时期:
1966年6月份,66届的八班、九班刚刚毕业考试结束,分数还未公布,报考志愿还未填写之际,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三中师生立即卷入运动洪流之中(详见附录二:《文革时期的阳高三中》)。
1967年中央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后,三中学生才回归学习正途。
3、高中班时期:
两个高中班上学时间从1968年9月——1969年12月共计一年半。校长王汉文,教导主任刘泽林,老师有方孝斌、白福宏、张海、张亨年、尉润成、韩玉升、李荫尧。没有专门的教学课本,就凭老师们油印的一些讲义上课,除了上课外大部分时间参加生产劳动。(详见附录三:《阳高三中高中班的勤工俭学》)
六、文艺活动:文革时期文艺活动较活跃,学校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许堡中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成立于1967年4月。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学校处于半瘫痪状态。几个喜欢唱歌跳舞的学生提出组建宣传队,不少学生涌跃报名参加,经过筛选,选定以下同学:男生有张安仁、张进仁、叶志忠、宋孝、吴灵德、范国华、任俊、孙志喜、郭文升、王青山,女生有宋天林、刘振华、楊淑莲、张宝林、曹利平、肖跃莲、李日先、王玉华、王存等。聘张亨年老师为编导,张海老师负责乐队,张安仁任宣传队队长。宣传队的指导思想是:紧跟形势,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最高指示,宣传革命优良传统。节目编排都围绕歌颂毛主席、歌颂解放军、歌颂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人物、宣传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表彰当地模范人物等方面进行。节目创作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节目表演形式有:歌剧、舞蹈、独唱、小合唱、表演唱、快板书、对口词、三句半等。排演的歌剧有:《刘四姐》、《巧送钱》、《上京之前》、《半碗苦菜花》;主要的独唱和表演唱有:《见了你们格外亲》、《没有眼泪,没有悲伤》、《逛新城》、《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学校宣传队利用大半年时间先后在许堡、友宰、东小村、古城、下深峪等五个公社的数十个大队演出过。无论到哪里演出,都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一致好评。
三中宣传队女演员合影.1967年
(从左至右:李日先、杨淑连、肖耀连、宋天林、张宝林、曹利平,远处平房为三中食堂)
后排:张海(乐队负责人)、王清山(二胡兼男演员)、张亨年(编剧)
前排:孙志喜(演员、十班学生)、任俊(演员、10班学生)
背景为办公室前马路及种植不久的白杨树
七、体育发展:
阳高三中在体育方面一直很重视,操场配置400米环形跑道、篮球场、足球场、吊环、单双杠、平衡木、山羊、木马等,体育老师为山大体育糸毕业的白福宏老师,体育课丰富多彩,田径类、球类均开展。每年学校召开运动会,同时也派队参加阳高县中学生运动会。学校有田径队、乒乓球队、篮球队,其中乒乓球以七班的尉寿邦和八班的李全福打的最好。篮球队本来也不错,特别是北体的三个实习老师来校后篮球队更是有了长足发展,裴永恒、武存彔是主力队员,进球也很准,精彩的经常吸引同学们围覌,也外出参加过篮球比赛。
阳高三中田径队合影(1965年)
上排:??徐宏信
下排:靳桂芝
阳高县第三届全运会三中代表队合影(1966年)
上排:孙永安
下排:张海老师
八、伙食情况:
学校在校园西面(大同县四中食堂位置,四中食堂为1975年重建)建有食堂一座,包括许堡本村学生在内都在学校吃饭,学生按国供标准每月供应细粮33斤,每月伙食费5元,生活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助学金,这样基本上都能够维持生活。每个星期六中午改善生活,每个学生供应半斤的馒头一个,学生们大部分都舍不得吃,星期天带回家里给父母和兄弟姐妹吃。1960年困难时期,为了解决学生吃饭问题,秋季组织学生到许堡大队的地里收集苜蓿籽,与黍子混在一起磨成面蒸糕吃,再加上积极种植菜园,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学生基本上还能吃饱。
九、重大历史事件:
1、1964年“四清”运动波及学校,工作组进驻学校,教师刘体先、李培滋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并从教师队伍中清洗出去,减退回家。首任校长鲁良清受诬,以“奸污女生”之罪被开除,回村接受劳动管制。改革开放后,原校长鲁良清、教师李培滋和刘体先都相继平反,恢复了名誉。
2、文革时期阳高三中更是重灾区,1966年师生被卷入运动洪流之中,原领导班子瘫痪,被文革小组所取代,学生成立了红卫兵组织。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打乱,造反派几乎参与了许堡公社全部的打砸抢活动。比如许堡正堡门上面的匾额“许家庄堡”被认为是“四旧”,用水泥涂了起来;许堡村民李某的妻子卖桃子三中学生认为卖的贵了,就拉到许堡大街上进行了批斗等等。
用水泥涂住的“许家庄堡”
3、1966年下半年,8班——13班六个班的学生分批分次或乘火车或徒步进京参加“大串联”,接受毛主席的接见(详见附录一:《三中串联纪实》)
4、1966年,教师韩玉升、李荫尧被打入“黑五类”之列,昼夜挨批斗,身心受凌辱。同年,教师杨惠文(太原市人,山大毕业生)自杀于学校,是年不满三十岁,文革初,他为文革小组成员、教工组组长,目睹运动实属人间悲剧,无处寻求解脱办法,便产生轻生念头,以示对运动的抗争。改革开放后,对杨惠文自杀一案进行了认真复查,将原案“畏罪自杀”不实之词予以撤销,其家属给予了安抚。
5、1966年13班的一位女生,因谈恋爱约会的纸条丢失,被同学们捡到公布于众,女孩子羞于见人,一时想不开,上吊于学校南门东边那个门墩上。该事件在阳高教育系统引起极大反响,明令禁止学生谈恋爱。
6、1969年冬,教师韩玉升、李荫尧被下放到许堡公社清泉大队受管制劳动。次年春,韩玉升被打入牢房,判刑十五年。老教师韩玉升可惜未得到平反,刑满后留原平农场学校任英语教师。韩玉升老师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因当年系北大高材生,被发展为“三青团”成员,就因这点问题被纠缠不休,其实韩老师对学生非常好,学生向他借钱从不拒绝,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借钱主动不让归还,这样的好老师得到如此结局实属悲剧。
7、文革高潮时,教师遭灾殃,学生也难免,有些家庭出身为“黑五类”(地富反坏右)的学生受株连。教师子女十班学生尉达民、十二班学生刘志荣因父亲属于批斗对象,便成了“黑余孽”。他们也被围斗,给脸上吐唾沫、擤鼻涕,往身上泼冷水,甚至拳打脚踢;八班刘振花被打得鼻青脸肿,给他们心灵留下深深创伤。
九、阳高三中培养的人才:
1961年——1968年共培养初中班八届十三个班,毕业学生六百二十五名,1968——1970年改称阳高红旗中学后培养高中班一届两个班,毕业生一百名。
文革前毕业的七个班中最出色的是63年毕业的五班,该班63年毕业通考,全班46名学生被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录取23人,占总数的50%,在全县三所中学同年毕业班中名列第一。同时该校也注重“拥军”活动,积极为军队输送人才,产生了两位飞行员,其中有七班的曹安富于65年被选为空军飞行员,九班的郭宪元(养老洼人)66年被选为空军飞行员。
(1961年阳高三中毕业证)
(1968年阳高三中初中毕业证书)
附录一:
阳高三中学生参加“串联”纪实
1966年6月10日,毛主席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常委会上指出“全国各地学生要去北京,应该赞成,应该免费”,同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高等学校革*命学生代表和革*命教职工代表来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由国家提供交通费和生活补助费,大串联正式开始。
阳高三中参加串联的时间为1966年9月——11月底,分多批次进行,前几批审核较严由校革*委*会指定(按家庭出身,优先工人、贫下中农子女),每批10人——20人,成员由8班——13班的学生组成,后期审批放松了,几位同学到学校开上介绍信就能串联,除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参加了串联。每批串联的学生均需由学校开具介绍信和串联证(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才能参加进京串联,参加串联学生的乘车费、吃住费均免费。每位参加者均挎军挎包,佩戴红*卫*兵袖章,胸前挂毛主席纪念章,手持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本)。
第一批串联的乘火车进京,他们是魏佃、徐久梅、宋天林、郭亮等11人,住在北京政法大楼。一日,他们突然接到上级通知,毛主席要接见红*卫*兵,高兴的一晚上都睡不着,早晨不到3点就出发,这时沿路不断遇到从各个方向出发的红*卫*兵队伍,他们高唱革*命歌曲,高呼革*命口号,向天安门进发。大约六点到达天安门广场,这时天安门广场已经人山人海了,整个广场红旗招展,革*命歌曲、革*命口号此起彼伏,像一片红色的海洋。上午天安门广场的高音喇叭突然宣布毛主席马上要检阅红*卫*兵了,接着播出了《东方红》乐曲,不一会儿,毛主席乘敞篷车沿长安街缓缓开过,老人家身穿军装,脸色红润,不断地向路两边学生挥手致意,这些三中学生都亲眼近距离目睹了毛主席的风采,不停地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很多同学都激动的热泪盈眶。
第二批串联有鲁科、李巨清、姚英、赵培花等10余人,他们是乘火车先去上海串联,然后又返回北京串联,住北京一剧院内,剧院还为他们安排了演出节目,观看了柴旦卓玛演唱,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9月15日在天安门广场受到毛主席接见,他们在东长安街路边见到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
第三批进京串联的是柴映昌、郭良仲、尉老师等几位师生,这批是雁北地区革命师生代表,1966年10月底乘火车进京,从前门站徒步至西长安街中央政法干校,在政协礼堂住了半个月,11月3日毛主席第六次接见了这批师生。
其他批次外出串联也挺多:如八班的靳桂枝、曹鲜珍、吴佐卿以及九班几位女同学徒步进京,沿路正好遇到进京的一队解放军与他们同行,路上解放军战士给予了大力帮助;康国祥等12班几位同学去上海串联;还有部分学生到本地的大同矿务局串联……
最后一批进京串联的是十二班的杨茂岗、靳佐、张俊清、武万四人组成的红*小*兵长征队徒步进京,住北京北郊育才小学,1966年11月26日在西苑机场受到毛主席最后一次接见。
(三中红卫兵参加串联时期的传单)
附录二:文革时期的阳高三中
1966年6月份,66届的八班、九班刚刚毕业考试结束,分数还未公布,报考志愿还未填写之际,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三中师生立即卷入运动洪流之中。
刚开始是学文件,内容是“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登载的文章,包括人民日报的《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炮打司令部》等一系列社论,学习后进行结合实际的讨论,组织学习者为积极分子和红卫兵。然后开始了批判“三家村”“四家店”的浪潮,再加上北京大学造反派领袖聂元梓的《宋碩、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大字报的发表,迅速演变为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运动,紧接着开始了相互揭发,查笔记、查作业,对出身不好的学生进行批判,刚开始是小场合进行,一般是在学生宿舍进行,通常采用逼供方式;到后来发展到大场合在会议室或校园内进行,这个时候出现了喊口号、胸前挂牌子、戴高帽、全身贴标语,以及拳打脚踢的过激行为。这个时期院内进行了“批加斗”,院中和校门都设置了岗哨,对班主任和出身不好的教师按地、富、反、坏、右和反革命论处,全校师生百分之五十被批斗,这个时期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不久,陈伯达“关于制止武斗”传达以后,批斗才算告一段落。这个时候三中学生又专向了“大串联”,从八班到十三班分批分次乘火车或徒步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
1967年中央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后,三中学生才回归学习正途。
附录三:《阳高三中高中班的勤工俭学》
两个高中班上学时间从1968年9月——1969年12月共计一年半。校长王汉文,教导主任刘泽林,老师有方孝斌、白福宏、张海、张亨年、尉润成、韩玉升、李荫尧。没有专门的教学课本,就凭老师们油印的一些讲义上课。除了上课外大部分时间参加生产劳动,1968年冬天号召学生们拾粪积肥,当年公路上马车多,学生们到许堡村南汽路拾粪;1969年许堡村南修筑国防战备公路(现109国道),两个高中班的学生参加了修筑公路,主要工作是推土、打夯;1969年4月份“九大”召开后,学校组织学生在公社的安排下到各村宣传《九大公报》,宣传的形式是几个学生先在村头说一段快板或跳一段“忠字舞”,把群众集中起来后,就开始读《九大公报》;参加了许堡九梁洼林场治理病虫害的捉黑毛毛虫工作;为了解决冬季的取暖,学生们去九梁洼林场的树地砍树枝、刨树根拉回来生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进大同开展了“勤工俭学”,参加了大同市毛泽东思想展览馆(后称:红旗商场)的建筑工作。1969年夏季,校长王汉文联系到了同村在市建筑一公司当领导的韩巨福,由此才为学生们联系到在大同建筑公司当小工,参加建筑毛泽东思想展览馆,刚去时条件艰苦,住大同市农牧基建厂还未完工的礼堂,在地上铺上草垫和木板睡觉,农牧基建厂离西门外较远,当时为了抢进度,工地上三班倒,劳动强度极大,后来到大西街青年宫人民剧院对面的晋剧团院里住,条件有所改善,吃饭是在运输一公司食堂,即五一菜场对面,离工地也很近。当时盖大楼没有吊机和水泥浇铸车,全凭人工,这些学生的工作主要是用小平车拉沙子、水泥、砖,搅拌水泥,也有几个学生给一个大工师傅当小工的,同学们没有工作服、没有手套,却没有喊苦叫累,经过这次学工真正体验了工人阶级的工作生活,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连四排女生勤工俭学修建红旗商场留念
上排:曹锦连
下排:曹利平
(注:本文历史资料由张金、柴录提供基础史料,三中师生补充各部分史料,最后由张亨年、裴永恒提出指导意见。具体提供史料的有:原三中教师武常、尉润成、张亨年,原三中一班学生牛尚林、刘世福、萧高昌,原三中二班学生刘翠连、原三中三班学生刘金喜,原三中四班学生刘志春、郭殿元、郭凤珍,三中五班学生杨茂国、郭丽卿、郭政官、张万珍,原三中六班学生刘永官、刘世才、焦泽林,原三中七班学生曹守仁、杨茂柱,原三中八班学生肖连官、郭瑞、靳桂枝、魏佃,原三中十一班学生牛福林、曹利平、宋天玉,原三中十二班学生杨茂岗、康国祥、柴映昌、鲁科,原三中高一班学生萧阔昌,原三中高二班学生牛平山,以及郭曼卿、贺忠、李元师、牛步录、杨秀楼、牛忠林等提供部分史料。照片由郭剑卿、刘世元、杨茂岗、杨秀楼、肖连官、牛忠林、萧阔昌、路福老师、张亨年老师、曹利平、曹润金、牛平山、柴印昌、张俊利、董进成、李成英等提供,特别是原三中教导主任尉振明的儿子尉新文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校园平面图由萧英昌提供,在此深表感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