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比利时籍神父田种德(如下照片)在许堡天主教堂建立许堡天主教堂小学。学校分为男校区和女校区,其中男校区位于教堂西面的那排房,后来用作粮站的库房,现神父用;女校区位于教堂前面的那排房,后来作为了许堡完小前院。房屋采用砖木结构、玻璃窗户,许堡人新奇的称之为“洋式样”,教室内配备新式的双人课桌凳。

(田种德神父)

(天主教堂男校区旧址)

(天主教堂女校区旧址)
办学经费来源于梵蒂冈拨给大同教区的教会经费以及田种德从国外的募捐。当年学生较少,所以只雇佣教师三人。教师工资及学校办公费用都由天主教堂支付。教员工资每月八元(银元),学生免收学费。
刚开始,男女生各招一个班,每班编制30人,学生只收许堡及周边天主教徒的孩子。为此,许多许堡人加入了天主教,还留下这样的顺口溜:“不为银元和孩上校,谁还入你那鬼洋教”,说的就是加入天主教的人可以领到一块银元,并且孩子可以上学校。但由于当时的封建礼教束缚,女生招收的还不到30人。
学生每年冬春两季上学,夏秋季回家参加劳动,设一至四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自然、体育、音乐等,每天上课五节。每周授课节数是国语6节、作文2节、算术6节、自然3节、体育2节、音乐2节,其余为自习和读经书时间,主要读的经书是《圣经》,每天早晨集体跪拜诵经,也称“做弥撒”,当地人称作“念早经”。
(当年的学生课本)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秋,日本侵占大同后,该校停办一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又恢复办学,由当时的另一个比利时籍神父德广惠(注:许堡堂记载为德庆惠)主持,教员三人,郭印宦(许堡人)任校长,冯全(阁老山人)、张瑞山(南水地人)任教员,后来又增加了张万英(许堡人)、齐宝明、于老师。这些教员本身也是天主教徒,这时学生有所增加,因为这时不仅教徒子女可以入学,附近村庄不入教的子女也能入学,不过需要取得校长、神父的批准才能入学。

(德广惠神父)
从1938年复学以来,不再实行冬春季上学、夏秋季停课的制度,而是学生除寒暑假外,常年在校学习。本许堡的学生可以走读,外村的学生可以在学校住宿。办学经费仍由教会支付,学生分四个年级,男生设两个班约70人,女生设一个班约30人,均为复式班教学,学生每年放假两次,暑假四十天,寒假二十天。
1947年,许堡天主堂教士带领中共干部赵亚萍乔装传教士进大同开展革命工作,不幸被敌人发现,在搜捕前幸得逃走。事后大同城外各堂口教士自动撤回大同城内。这样许堡教堂最后一位比利时籍神父葛乐生(如下照片)撤走,天主教堂被政府作为了粮站,学校同时停办。

(葛乐生神父)
从1934年——1947年短短的13年间,许堡天主教堂学校虽未象二高小那样的官办学校名声显赫,但也为许堡及周边穷苦人家的孩子圆了上学梦,特别是许堡人占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大部分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上学的机会,该校与二高小一起撑起了民国时期许堡的教育,奠定了许堡成为文化村的基础。
(注:本文资料由张金老师、李义忠老师等提供,在此深表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