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1七律·《源氏物语》博物馆-宇治(5)-东瀛游记关西篇(74)
标签:
日本旅游京都宇治源氏物语博物馆 |
分类: 诗屿新潮 |
七律·《源氏物语》博物馆-宇治(5)-东瀛游记关西篇(74)
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近百万字,共54回,从45到54回这最后十回故事发生在宇治,人称"宇治十帖”,主要以源氏逝世后的京都宇治为背景,聚焦其子薰君、外孙匂兵部卿宫与八亲王三位女儿(大君、中君、浮舟)的情感纠葛。
作者紫式部(约973年—?),本姓藤原,因长兄任式部丞而被称“藤式部”(当时习俗,以父兄官职为女子之名以彰显家世),后因《源氏物语》中紫姬的形象广为流传,得名“紫式部”。她出身贵族文人家庭,自幼学习汉学、音律与佛典,丧夫寡居后于1004年开始创作《源氏物语》,36岁入宫侍奉一条天皇的中宫藤原彰子,宫廷经历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
作为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此书竟然创作于1001~1008年间,时当中国北宋初期,真宗赵恒在位,赵匡胤开国仅40年,当时中国只有文言的唐传奇、白话的宋话本,还处于短篇讲故事的初级阶段,350多年后的元末明初才出现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岛国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几乎是横空出世,前面没有任何铺垫,没有任何发展成熟阶段,突然就冒出这么一个大成就出来,这是长久萦绕玉山心头的一个疑问。
此书以岛国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开启了岛国文学的“物哀”时代,物哀之美与侘寂之美、幽玄之美成为岛国美学三大基础之一,但物哀之美走向偏了,就成了对伤感、破败、衰亡甚至死亡的欣赏,岛国人在侵略战争中所表现除了残酷与此不无关系。
有人将此书与中国的《红楼梦》相提并论,实在是辱没了曹雪芹。此书情节琐碎,且包含大量没有逻辑必要的细节描写,语言上大量引用中国诗词并创作了大量诗句,到了一言不合就吟诗的地步,很多地方显得相当突兀生硬,明里是为了卖弄而吟诗,实为一大硬伤。文字风格上则追求纤细柔弱的诗意秀美,甚至是那种奄奄一息的病态美,正如鲁迅所说的那种:夕阳西下,吐小半口血,在庭前恹恹地看海棠花的顾影自怜、矫揉造作的小资女人。书中涉及四百多个人物,场景较多者有二三十人,但人物刻画功力基本没有,语言风格几乎千人一面,且流于旁观叙述,当然这也是物语体裁本身的局限所在。
宇治因为与《源氏物语》后十回的关系,在宇治桥西南堍建了紫式部塑像,在桥东南建了《源氏物语》博物馆,专程去了一趟,却因为时间及展览语言的原因未能细究,引以为憾。
世惊说部耀文坛,缱绻犹多诗意涵。
伦乱迷情沉岂许(1),物哀伤感溺何堪。
恹恹浓发春心寄,絮絮惊嫌滥笔谈。
一哂才高夸女史,千年墨底美曾耽(2)!
(平水韵,平起入韵,十三覃)
注释:
(1)

(2)

**********
以前看丰子恺的漫画就觉得很有诗意,他来翻译这部小说也真是合适。相当于丰子恺的简洁流畅,林文月的译本更加华美细腻,保留了和歌的韵律感。还有个钱稻孙的译本,据说风格接近于《红楼梦》,但未能完整呈现原著,没读过,有点新奇。
看看每一回的回目,非常优美、非常诗意,非常小资情调。



文中突然插入的诗句,生硬异常,除了卖弄,没有其它原因可以解释。

宇治桥西南堍的紫式部像











加载中…